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7:09

  本文关键词: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一、选题意义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种成熟的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具有提高市场流动性、缓冲市场波动、发现市场合理价格、对冲避险和为机构创造盈利的积极效应,是完善证券市场机制,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适时引进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的发展不仅激发了证券信用交易的内在需求,也推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的变革。不久前新《证券法》及相关法规、管理办法的颁布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础,证券市场的各项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融资融券制度的推行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如何引进,也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发达成熟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具体制度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水平,对我国现阶段引入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重要意义、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制度构想,以期对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信用交易制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通过发达市场交易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在总结国内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海外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整篇文章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达到文章分析研究的严密和完整。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共分三节,阐述了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内涵、特点和功能。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财务杠杆性、资金疏通性、信用双重性和可调控性的特点。其积极作用为:完善股价形成机制,增强股票交易的公平性;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模式,增强其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消极影响表现在扩张银行的信用规模,增加金融风险;具有助涨助跌效应,加大股市波动幅度;助长股市投机气氛,滋生操纵股价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最后,实证分析了卖空的稳定市场功能。 第二章包括两节内容,主要对海外成熟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具体制度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得出以下启示: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的内在需求,卖空制度化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融资融券活动需要实施必要的限制;东亚地区的融资融券制度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在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作为现有制度的补充而建立的;建立融资融券制度需要考虑该国金融结构、市场的发达程度、监管的水平;其次应该按部就班的实施,融资融券协调发展,要健全监管制度。 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必要性、意义和现实条件。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单边市特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动聚集、波动持续现象,市场整体波动性较大以及地下金融的危害性,需要引入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交易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制度基础,有利于一级市场证券的成功发行,是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培养机构投资者,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协调发展等。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市场规模以及投资者数量增长很快,证券市场的规模优势已经显现。我国股市的强大容量,使得股市抵抗风险能力大增强,这就为我国开展证券信用交易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四章论述了如何引进融资融券交易。当采取市场化的证券公司直接授信模式,在目前分业管理条件下,靠一个专业融资公司推动信用证券交易难度大;证券公司实施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和集中交易,能控制融资风险。应该设立一套严密的交易规则来控制信用交易中的各种风险,包括融资融券相关机制的构建等。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风险。 四、本文的主要观点与贡献 实证分析了卖空的稳定市场功能。对海外成熟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得出基本经验。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应以采取市场化的证券公司直接授信模式。我国证券市场在引入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风险,尤其要注意制度设计中对风险的控制。 五、本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我国是新兴事物,而相关的研究较为零散,所以本文在比较研究、数据收集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纰漏。还望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关键词】:融资融券 交易制度 卖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内容摘要3-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4
  • 1.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概述14-25
  • 1.1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内涵14-16
  • 1.1.1 证券信用交易与融资融券14-15
  • 1.1.2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15-16
  • 1.2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功能的双重性16-19
  • 1.2.1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16-18
  • 1.2.2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消极影响18-19
  • 1.3 融券卖空机制稳定市场功能的实证研究19-25
  • 1.3.1 理论分析19-20
  • 1.3.2 实证检验20-24
  • 1.3.3 结论24-25
  • 2. 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在发达证券市场中的演进25-33
  • 2.1 美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演进25-29
  • 2.1.1 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自发产物25
  • 2.1.2 融券卖空制度在美国的演进25-27
  • 2.1.3 美国的市场化信用交易模式27-28
  • 2.1.4 美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对我们的启示28-29
  • 2.2 东亚新兴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演进29-33
  • 2.2.1 融资融券交易在东亚新兴市场的发展29-31
  • 2.2.2 东亚新兴市场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对我们的启示31-33
  • 3.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分析33-47
  • 3.1 浅析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必要性33-36
  • 3.1.1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单边市特征和波动性33-34
  • 3.1.2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地下信用交易34-36
  • 3.2 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意义36-41
  • 3.2.1 融资融券交易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制度基础36-37
  • 3.2.2 有利于一级市场证券的成功发行37
  • 3.2.3 融券卖空是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要求37-38
  • 3.2.4 促进证券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38-39
  • 3.2.5 有利于培养机构投资者39-40
  • 3.2.6 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务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收入40
  • 3.2.7 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协调发展40-41
  • 3.3 我国证券市场开展信用交易的条件41-47
  • 3.3.1 新《证券法》和《试点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开展信用交易提供了基础42
  • 3.3.2 创新类证券公司己经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条件42-43
  • 3.3.3 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价值投资理念深化43-44
  • 3.3.4 技术条件具备但需要整合与改进44-45
  • 3.3.5 监管体系健全但还需完善协调机制45-47
  • 4.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构思47-58
  • 4.1 融资融券授信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步骤47-48
  • 4.2 融资融券运行模式的设计48-49
  • 4.3 我国融资融券相关机制的构建49-52
  • 4.3.1 融资融券相关机制49-51
  • 4.3.2 融资融券的证券存管体系51
  • 4.3.3 融资融券的四级监管体系51-52
  • 4.4 融资融券机制的风险管理52-58
  • 4.4.1 信用风险管理52-54
  • 4.4.2 市场风险管理54-55
  • 4.4.3 流动性风险管理55
  • 4.4.4 操作风险管理55-56
  • 4.4.5 法律风险管理56-57
  • 4.4.6 系统风险管理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刚;;碳交易制度国情因素的考虑——评《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7期

2 梅林;;转融通进入快车道 个股卖空时代真来临[J];新财经;2011年09期

3 蔡雨珊;;银行筹谋分羹融资融券[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2期

4 许罕多;;外汇市场中做市商制度的交易特征及做市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5 桂浩明;;突围:融资融券、股指期贷进场[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2期

6 钟林;;A股沽空获利不容易[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5期

7 杨雪;王雅晨;;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套期保值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8 杨顶;;我国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曹圣煜;;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10 ;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J];w

本文编号:429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429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