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类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影响因素
【摘要】:经营效率是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实践界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不仅反映着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农业及其关联板块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板块。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如业绩偏低,总体规模较小以及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表现如何?怎样正确评价其经营效率?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问题都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投入与产出二维指标体系,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56家农业类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后发现,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普遍不高且两极分化明显,其中规模效率较低直接导致了经营效率偏低。基于评价结果,本文进一步运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以企业运作与治理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年龄、企业规模以及营运能力与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正相关;股权集中度、控股股东性质与其经营效率负相关,其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类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24;F324;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1.1 研究意义10-11
- 1.1.2 研究目的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1-13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3-16
- 1.2.3 文献述评16-17
- 1.3 研究内容17-18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18-19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研究思路19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19-21
- 第二章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21-30
- 2.1 概念界定21-22
- 2.1.1 农业类上市公司21
- 2.1.2 企业经营效率21-22
- 2.1.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效率概念22
- 2.2 理论依据22-24
- 2.2.1 古典经济学效率理论22-23
- 2.2.2 新古典经济效率理论23
- 2.2.3 X效率理论23-24
- 2.2.4 技术效率理论24
- 2.3 效率评价方法24-30
- 2.3.1 参数法24-25
- 2.3.2 非参数法25-30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30-38
- 3.1 公司数量少,上市时间波动大30-31
- 3.2 地域分布广,子行业发展不均衡31-32
- 3.3 非农化经营现象普遍32-34
- 3.4 经营业绩偏低,两极分化明显34-35
- 3.5 总体规模小,资产规模差距逐渐扩大35-36
- 3.6 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品少36-38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研究38-54
- 4.1 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过程38-39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8-39
- 4.1.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39
- 4.2 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结果分析39-54
- 4.2.1 基于DEA传统模型的经营效率评价分析39-48
- 4.2.2 基础SE-DEA模型的经营效率评价分析48-54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研究54-60
- 5.1 变量选取54-55
- 5.2 研究假设55
- 5.3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55-56
- 5.4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6-60
- 5.4.1 变量的统计分析56-57
- 5.4.2 基于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57-60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60-65
- 6.1 研究结论60-61
- 6.2 对策建议61-65
- 6.2.1 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61
- 6.2.2 制定合理和灵活的农业补贴政策61-62
- 6.2.3 规范公司上市,监督资金投向62
- 6.2.4 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经济水平62-63
- 6.2.5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运营能力63
- 6.2.6 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精益生产63
- 6.2.7 调整股权比例,优化股权结构63-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71
- 作者简介71-72
- 附录72-81
- 附录一:农业类上市公司一览表72-74
- 附录二:2009-2013年各年原始数据表74-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彪,赵晨光,刘晓利,侯丽薇;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封文丽;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J];乡镇经济;2002年07期
3 宋宁;农业类上市公司多缺乏入世准备[J];山东农业;2002年02期
4 徐洲红;从“非农现象”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J];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01期
5 何晓晴;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生态"危机[J];中国投资;2004年11期
6 朱翔,蔡明超;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整体现状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7 赵艰申;;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8 张惠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J];发展研究;2007年12期
9 刘竹林;胡云霞;;农业类上市公司背农现象的博弈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何一鸣;;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 曾召鑫;从雏鹰农牧遭质疑看农业类上市公司危机[N];证券时报;2013年
2 陈晓彬;网销“甜头”显现 农业类上市公司频繁“触电”[N];粮油市场报;2013年
3 大鹏证券综合研究所 单峰;闽农业类上市公司转型[N];中国经营报;2001年
4 潘红敏;加大农业类上市公司比例[N];证券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齐士扬;两大动力点燃农业股激情[N];证券日报;2004年
6 ;检阅农字号上市公司[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7 刘世磊;农业类上市公司入世准备不足[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8 康静;农业上市公司“不务正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余胜良邋颜金成;博弈中国农业:内资退 外资进[N];证券时报;2008年
10 华泰证券研究所;为农业现代化“加油”[N];江苏经济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志红;农业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杰;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珊清;农业类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绩效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黄培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实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寒;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朱俐;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桑亚娇;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苗;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京京;财税优惠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红月;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赵晨光;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0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65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