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4 17:16

  本文关键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自由化 国际经验 中国利率市场化 对策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各国金融市场混乱,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的衰退直接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因此,为了稳定本国政治局势,恢复经济建设,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上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指出,政府对金融的严格管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经济有保障作用,但是从长远意义上来讲,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启发人们冲破束缚,要求金融深化。同时,伴随着各国以及各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对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形势,各种问题也渐渐地凸显出来。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加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行列,逐步放松对本国(地区)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蔓延。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部分,被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格外重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利率市场化演变的路径。但是在这众多改革的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取得了成功,有效的促进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采取的措施不当,没能够成功的转型,成为失败的案例。例如,美国和台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成功的典范。由于长期以来,严格的金融管制已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美国和台湾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于是,它们在本地区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状态下,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步放松对利率市场的严格管制,最终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但是,相反的是,智利政府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恰恰是在本国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另外,由于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导致智利经济剧烈波动,已经超越政府管控的范围,最终促使其改革的失败。从这些改革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我们从中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立足国情,在稳定的宏观背景下,逐步推进。这些启示,对我国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有帮助。从1996年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利率市场化路径的探索。首先选择以同业拆借市场为突破口,然后逐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存贷款利率市场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在2013年,央行实现了对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这将近十年的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成功,但是也遭受到各种问题的阻碍,例如,商业银行短期经营困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取得自主定价权之后,自主定价能力比较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虽然,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给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国政府不畏艰难,通过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积极迎接国际挑战,深化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解除,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尚未开放,这一直都是各国(或各地区)改革的难点,我国也不例外。面对今后的改革道路,我们应当吸取其它地区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要从我国已完成的改革中,总结成功经验。面对问题,冷静思考,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在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循序渐进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国际经验 中国利率市场化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论12-18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12
  •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界定12-13
  • 三、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13-16
  •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文献综述13-14
  •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文献综述14-16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7
  • (一)研究基本内容16
  • (二)分析方法16-17
  • 五、创新与不足17-18
  • (一)创新之处17
  • (二)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17-18
  • 第二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18-24
  • 一、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理论向金融约束理论的过渡18-20
  • (一)McKinnon和Shaw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18-19
  • (二)Herman与Stiglitz的金融约束理论19-20
  • 二、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因素20-21
  •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21-24
  • (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恰当的市场模式21-22
  • (二)稳定的宏观经济22
  • (三)完善的金融监管22-24
  •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经验分析24-36
  • 一、美国、台湾、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24-31
  •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24-27
  • (二)台湾利率市场化进程27-29
  • (三)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29-31
  • 二、各国及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31-36
  • (一)积极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31
  •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与否,途径的选取尤为重要31-32
  • (三)寻找改革突破口与步骤的安排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32-33
  •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主阵地33
  • (五)市场化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33
  • (六)国家有责任搭建监管体系,以合理的方式加强金融监管33-36
  • 第四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分析36-48
  •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36-38
  •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38-48
  •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40-42
  • (二)金融机构间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42-43
  • (三)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43-45
  • (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45-48
  • 第五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中的问题与对策48-56
  • 一、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因素48-51
  • (一)商业银行短期经营困难48-49
  • (二)金融监管面临挑战49
  • (三)金融业务模式陈旧,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低49-50
  • (四)利率风险加重,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50-51
  • (五)金融全球化的挑战51
  • (六)民众风险意识淡薄,,增加政府负担51
  • 二、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51-56
  • (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52
  • (二)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52
  •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定价能力52-53
  • (四)建立良好规范的竞争机制53
  • (五)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53-54
  • (六)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积极引导理性投资54-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4
  • 附表 2008-2011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64-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钵;三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3年03期

2 薛莉;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信息参考;2003年03期

3 刘利;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J];数字财富;2004年03期

4 王文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河北金融;2004年05期

5 金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孔德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评价[J];投资研究;2007年02期

7 李凌霞;;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5期

8 范一铭;;浅谈利率市场化改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24期

9 朱晓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J];中国金融家;2011年03期

10 ;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立谦;;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我见[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晓;周小川: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N];中国证券报;2012年

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N];江苏经济报;2012年

3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循序渐进[N];上海金融报;2012年

4 农银恒久增利债券 农银增强收益债券基金经理 史向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债券市场发展相互促进[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王敏;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窗口期[N];中国企业报;2013年

6 王宇 王培伟;利率市场化改革动力更胜压力[N];国际商报;2013年

7 记者 贾海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更进一步[N];期货日报;2013年

8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左晓蕾;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得澄清的几个误区[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袁源 实习记者 肖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迈出三大步[N];证券时报;2013年

10 记者 刘诗平 苏雪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新阶段[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t熻

本文编号:851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851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7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