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教育政策中物的问题
本文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教育政策中物的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 教育政策研究 行动者 转译 本体论
【摘要】: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物”无处不在,同时,人们时时刻刻都与“物”相关联。虽然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都在频繁的使用着它们,但是他们对于“物”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究竟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却很少达成共识。如何看待物的地位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传统理论对“物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主导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这种理论观点主要是从教育政策执行者、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和教育政策执行制度三个构成要素来分析,其中关注的焦点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这些理论研究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人是教育政策执行的核心。由于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人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应该是教育政策的中心,而把与之密切相关的“物”(政策文本和政策理念等)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在解释人与物的对应关系时强调人的主导性和中心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与物的对立、冲突和对抗,当人与物发生冲突时在教育政策的实践领域就会造成重人轻物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科学哲学中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传播,一些教育学研究者将这一理论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本文将尝试用ANT来解决上述问题,ANT把物与人都看成为处于同一网络实体中的行动者,物是构成网络实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与物是须臾不可分的,物与人具有相同的地位,物不能被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虽然该理论在解决科学事实方面遇到了困难,但却能合理的解释很多社会现象,尤其是教育政策领域,因为,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满着物(政策文本等),并被物所调节,物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人的元素与物的元素共同处于一个集合体之中,集合体中的每个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不仅与物息息相关,而且被与之相关的物所塑型,当物发生变化后,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结果也会随之变化。可见,在教育政策的研究中物是不能被忽略的。此外,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ANT通过对这一过程中行动者的追踪,能通过揭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来展现其动态性,各行动者元素在动态中相互联结,这里的行动者既包括人也包括物。而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将一项教育政策从政府到学校的执行过程理解为线性的、强制的执行,ANT追踪行动者从一个时空领域到另一个时空领域的联结,这种联结不是线性的、单一的、静态的联结,而是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的联结。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学校、政府、教育机构等行动者实体之间的横向、纵向的相互作用,为深刻理解教育政策我们需要理解行动者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ANT将一直处于教育政策研究边缘的“物”重新召回,这不仅提高了物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地位,而且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中关于教育政策实践与形而上学预设之间的矛盾。这是否意味着“物”在教育政策的实践中应该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将“物”视为本体论的存在的话,就会重蹈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的覆辙。在认识论领域我们将人与物视为同等的存在,并承认没有什么东西是预先设定的。但是不能将其推及本体论范畴,因为,教育政策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所有的行动者都是由实践派生的,实践才是唯一的本体。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教育政策研究 行动者 转译 本体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11.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言11-21
- 一、研究背景11-13
- 二、研究现状13-18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18-19
- 四、论文写作思路19-21
- 第一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21-28
-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提出21-24
- 第二节 ANT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4-28
- 第二章 ANT中的物与转译28-36
- 第一节 “物”的重要性28-32
-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联结与变化32-34
- 第三节 ANT用于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可行性34-36
- 第三章 教育政策分析中的物质性36-44
- 第一节 教育政策研究中的物36-41
- 第二节 ANT在教育政策领域的应用41-44
- 第四章 物的多样性与本体论问题44-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附件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晓春;论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2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3 河源;简析日本教育政策的制订[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王世忠;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涵义、特征及其功能的探讨[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姚晓春;简论教育政策的限度[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6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常为 ,杜朝晖 ,刘仁辉;论教育政策制定者个人因素对政策制定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2年01期
8 潘苏进;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10期
9 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10 韩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齐红深;;试析历代教育政策对满族教育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Gerard Postiglione;;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程细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忠;;赞比亚独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若干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学光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加强教育政策执行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田虎伟;评论教育政策的创新之作[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周洪宇;建议成立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以瑾邋张圣华;为了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改荣;教育政策惠于民[N];新乡日报;2013年
6 王心禾;那些教育政策不能跳过的程序[N];检察日报;2013年
7 政治及公共管理学者 阮思余;教育政策要接地气[N];东莞日报;2013年
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刘复兴;审视教育政策的一个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张瀛 张天雪;教育政策彰显民生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公众对教育政策关注度较高[N];文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凡;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智超;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博;多层治理语境中的欧盟教育政策[D];厦门大学;2008年
2 乔卫丽;关于教育政策学科名称歧义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武梅顺;越南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周妮;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婷婷;台湾地区中小学特殊教育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敏;“同城待遇”教育政策实施的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格格;基于“合格”走向“卓越”: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导向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8 杨月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教育政策中物的问题[D];山东大学;2016年
9 刘邵岚;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成;教育政策与决策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1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0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