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本文关键词: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作者:2015-11-13 09:25阅读: 次文章来源:未知
教育模式(EducationMode)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的要点是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教育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 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 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 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 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 以丰富教育理论。关于这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用示意图加以清楚地表示为:教育理论 教育模式 教育实践。显然,教育模式建构的不同路径决定了它能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一种有意义的中介,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会发挥特殊的作用, 既能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 又能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相互的,教育模式上有理论基础,下有操作程序, 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中介, 既是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中介, 也是教育理论从教育实践中来的中介。本文试图通过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模式到教育理论、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模式到教育实践两个问题的探讨,阐明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一、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模式到教育理论
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理论建构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的实践模式(models-for),教育实践模式具有模仿性和可操作性,但它不等同于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依靠原型实践活动获得,能引导人们认识原型和再现实践原型, 而教育实践模式蕴含着假说, 是对实践原型的改造, 并赋予条件和操作程序,使预见现实化。教育实践模式是从教育实践出发, 经过概括、归纳和综合得以提出来的。通过对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 获得对教育实践这一客观事物原型的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见图1)。原型是提供抽象为模式的客观基础,新型则是经过模式研究之后, 更加深入认识了的原型。
教育实践模式面向教育实践, 表达教育的实践理性, 对教育实践原型赋予条件和操作程序,对其进行改造。那么,教育实践模式形成以后存在于哪里呢? 如果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自己充当了教育理论研究员的角色, 那么教育实践模式就在他的头脑中, 会直接作用于他的教育理论提炼过程。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普遍, 只有少数的佼佼者才具有这样的状态, 一般的教育者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这样的状态。如果不把教育实践模式升华为教育理论, 那么教育实践工作者始终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当然,这也不是说教育实践模式可以直接划归教育理论范畴。尽管教育实践模式具有模仿性, 来自教育实践, 但它不等同于实践活动, 也不等同于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实践经验, 不能仅仅停留于实践经验层面。在此, 教育实践工作者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中介主体, 就首先要对教育实践进行超越和归纳, 从中凝练出教育实践模式;其次要对获得的实践经验加以改造, 冷静地对待教育实践模式, 对其做出教育理论的思考。这样,教育实践便以教育实践模式为中介走向教育实践了。
1.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模式是在学校教育整体
改革基础上构建成的, 是对教育实践原型的类比和模拟。但是教育实践是复杂的, 在教育实践原型中, 有些因素并不是本质因素, 有些现象也并不是很清晰。因而,实际上就是要超越经验层面的教育生活, 从推迟与我们见面的教育知识世界中退回到直接的教育生活体验中来,因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 立足于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世界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 它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如果说经验是"祛魅"的、板实的, 指向于对世界的控制与适应, 那么"体验"则是"返魅"的、空灵的, 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经验"与"体验"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超越"方面。在构建教育模式时, 我们要根据系统的一般特征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运用系统结构的原理对教育实践二次优化, 对教育实践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优化组合, 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 使其形成最佳结构。在鉴别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 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解释和预示的假设之后, 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的阐述时, 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成一个假设的模式。构建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 就是对教育实践原型的本质因素和主要因素及其联系的再现, 舍去与此相左的内容, 将某些变量确定下来,突出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 以求能够验证假说。这样,与实践原型相比, 教育模式的结构和功能就发生相应变化,并对未出现的现象和实践效果具有预测性。一旦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这些预见, 那么, 教育模式就取代了教育实践原型,成为有现实意义的新的认识对象了。
2.教育实践模式升华为教育理论。当教育实践模式经
教育实践验证成立,那么, 它就由假定转化为现实, 使模拟原型质变为新的原型, 有可能形成教育理论。因为,教育实践模式能对教育实践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和归纳综合, 揭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和这些变量之间规律的关系。例如,它能从比较深远的教育理论背景下考虑教育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的性质和联系, 确立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它不仅描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还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它除了说明操作步骤和方法之外,不注意明确应用程序的目的和条件。它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还包括教育教学的方向和途径。由此, 我们可以对教育实践模式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 将其升华为教育理论,而且, 这一过程的实现,也体现出了真理的相对性。因为如果人们要认识和发展这个新原型, 就需要构建高一层次的新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就是在原型——模式——新的原型的多次往复实践中不断发现真理, 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
二、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模式到教育实践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建构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的理论模式(models-of)。"从教育理论到教育理论模式"这一命题,首先意味着教育理论模式不等同于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模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往往倾向于把理论直接称为模式。当然在某些条件下理论被称之为模式:(1 )在数学中陈述的理论, 我们就称之为模式或模型,这是基于将理论视为一种数学模型, 因为两者形式相似, 理论就是对数学的一种形式上的解释。(2)当理论基本上来自先前理论或理论还未完全建立, 这时的理论便称为模式。这是基于理论模式与理论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3)在实践中陈述的理论称为模式, 这是基于将理论视为一种实践模式,因为将理论简化了就只与现实相似, 它是对现实的实质性解释。但是理论本身不是模式, 教育理论不应等同于教育理论模式,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本质的抽象, 有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 而教育理论模式则是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
其次,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理论模式"这一命题还意味着教育理论必须走向教育理论模式。既然承认教育理论模式是以某些教育理论为主导理论,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教育发展及其各个系统的基本特征, 并且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结构,为教育实践提供操作思路和策略, 那么教育理论不走向教育理论模式,原则上就无法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作用, 这也就是掌握了很多教育理论的人并不一定能走出受传统、习惯和冲动支配的原因之一。教育理论如果不以某种较为通俗、便于参照执行的形式作为载体, 从事教育实践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是难以接受的。相反, 如果将反映新的时代要求的教育理论加工成能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参照执行的教育模式, 这种理论就可能迅速而成功地转变为实际效果。人们常常希望"理论回到实践中去", 现实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 这并不单是因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在闭门造车、高高在上, 根本的原因是理论没有找到它回到实践之家的道路。走向教育模式, 应是教育理论回到教育实践之家的第一步, 也是必由之路。
那么,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理论模式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基于教育理论模式与教育理论内在对应关系, 另一部分是人们面向教育实践, 对教育理论的简约化,以形成教育理论模式。
1.教育理论与教育理论模式内在的对应关系。教育理
论模式是从教育理论出发, 经过类比、演绎和分析提出来的。通过对教育理论模式的研究, 获得对教育理论这一客观事物原型的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见图2)。
可见, 教育理论模式是以某些教育理论为主导理论,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教育发展及其各个系统的基本特征, 并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结构, 为教育实践提供操作思路和策略, 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模式具有模仿性,它的成分与教育理论的成分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理论成分中存在着有待分析提取的运行原则, 这些来自教育理论的经由简练语言概括的运行原则就是教育理论模式。比如赞科夫(1985)明确提出:"建立实验教学论体系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是这一体系在要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依据这一主导思想, 赞科夫在其实验教学研究过程中确立了5 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适应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这些是赞科夫学生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高难度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创造"最近发展区" , 通过克服障碍和学生的努力使其思考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带动学生的发展;高速度原则就是"以知识的广度求知识的深度", 建立知识间的广泛的和紧密的联系,以求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充分肯定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理论知识(指规律性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实质上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 创造条件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就是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要因材施教。由此可见,来自教育理论的教育模式的成分与教育理论的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教育理论模式概括阐述了有关教育理论的背景和实践要点, 是实施教育理论的计划。在学校中, 是制定其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模式体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预见, 学校能够深刻认识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使上下左右协调一致, 统筹安排各方面工作,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根据教育模式提供的较高层次理论, 学校能够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出发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模式确定的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学校能够把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时间等因素形成的多变量的函数关系, 选择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 切实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模式化。教育模式对教育实践来说是抽象的,对教育理论来说又是具体的。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途径构建的教育理论模式是对教育理论的简约化,它是通过对教育理论演绎分析形成的教育发展及其各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运行原则。教育模式一般可通过条文、框图、符号、图表、教育教学实录、录像、现场会等方式,删除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关紧要的东西,简化和显示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突出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主要环节,有利于他人了解教育模式的特征并可进行模仿运用。其中,条文是以非概念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教育模式,通过条文加以表达, 相对全面,便于操作。框图、符号、图表通常只将变量勾画出来, 能暗示大意, 可使他人明确实践思路。教育教学实录、录像、现场会通过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抽象阐述模式和点评实践活动, 具有直观性。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丰富、详尽, 通过对它们的几次反复, 就能比较完整地展示出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化过程, 从而极大地增强教育理论模式的可操作性。
由上可知,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构建的教育理论模式是教育理论的范型, 是对教育理论简约化, 在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是两者结合中介,通过对教育理论模式的构建, 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模式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教育理论本身不是模式, 教育实践本身也不是模式,然而对于教育理论, 它既可以通过模式来建构(modelsfor),也可以通过模式来应用(models-of), 这是一个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双向的过程, 其中教育模式发挥着中介作用, 体现出了其理论功能和应用功能。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和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理论这两种殊途同归的路径,他们所建构的教育模式, 不论建构的教育理论模式还是教育实践模式都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都是达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都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 都有一定的程序结构, 都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条件。正因为如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可能通过教育理论研究建构教育的理论模式, 并且应该再进一步将教育的理论模式充分地深入教育实践领域;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建构教育的实践模式, 并应该对教育实践模式作进一步教育理论层面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1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