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
耿波
【摘要】:正一、"文化群落"概念的界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马克思已经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个体都是以社会性、集体性的方式生存,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观念,然而,关于人的集体性的更加深沉的含义并不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中就已经穷尽了,事实上,个体的集体性状态包含着更加复杂的含义,其中一个至今仍然得到很少揭示的事实是:人的集体性状态按照其中个体文化认同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9
【正文快照】:
一、“文化群落”概念的界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马克思已经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个体都是以社会性、集体性的方式生存,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观念,然而,关于人的集体性的更加深沉的含义并不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中就已经穷尽了,事实上,个体的集体性状态包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5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3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乾坤;罪刑法定视野中的滥用职权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吴洪林;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春梅;意义与含义争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先明;李尹蒂;;义和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义和团”的文本类型比较研究[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2 白碧慧;;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1年18期
3 武也晶;陆青;;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斌;;美国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其影响[J];创新;2011年04期
5 曾楠;;历史与逻辑:当代文化认同的中国阐释[J];学术探索;2011年03期
6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华莹;;《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8 孙永;张伟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胡琼之;;国家文化安全传播预警与控制机制探索——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陳國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4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8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9 凌厚锋;;精神重建与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10 李春霞;;媒介讯息与彝族的文化认同[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政;[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孙国东;[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宣文;[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伟 丁明俊;[N];民族日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河北科技大学 赵宗更 吴建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窦开宇;[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记者袁国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宴群;文化权利的确立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9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4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2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