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学校道德教育的两难困境——基于多元的社会现实与相对的哲学解析

发布时间:2018-01-02 13:31

  本文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的两难困境——基于多元的社会现实与相对的哲学解析 出处:《思想战线》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 道德教育 多元 相对主义 共识


【摘要】:当下,德育的高重视程度与低实效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致使学校及其德育工作饱受公众质疑诟病,学校德育陷入重重困境,急需探寻改革出路。其中,道德相对主义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一大思想因素,其影响不容忽视。转型期多元的社会现实,加之西方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相对主义在我国的盛行。反映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蔓延。这一思潮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局限与实践危害,从而构成了对现代道德生活的最大挑战。由于完全否认道德的客观性标准,片面追求相对的哲学解析,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将消解以向年轻一代传达道德共识为本质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正当性,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两难困境。唯有在理性看待道德相对主义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认真审视并革除自身存在的痼疾,学校道德教育方能走出困境,焕发其应有的魅力。
[Abstract]:At present, a huge gap formed between the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low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hich the school suffered questioned public criticism,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rouble, need to explore reform way. Among them, the moral relativism is one of difficulties caused by ideological factor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ts impac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social reality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relativism, relativism prevails in China. 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ethics, moral relativism is spreading. This trend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lso has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and practice their own difficult to overcome the harm, which constitute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modern moral life. Due to completely deny the objective standard of moral philosophy, one-sided pursuit of relative moral relativism, to a certain extent to young digestion A generation to convey moral consensus legitimacy fo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essence, cause the dilemma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Only in the basis of rational view of moral relativism,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chronic illness carefully and get rid of their own existence,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dilemma, with its charm.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高重视程度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落差: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无论从德育史,还是从德育现实来看,道德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杜威就高度强调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他坚持认为:“使德育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介入什么课题,处于普遍的统治地位。要是没有这个可能,一切教育的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从养老模式看中西亲子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7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8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9 解筱杉,于红艳;生活德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飞;;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与经典阅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李建华;;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国内法律伦理学30年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8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9 胡显章;;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刘惊铎;;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春;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及走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3期

2 李勇进;浅析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同[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王鸾凤;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电力教育;2003年01期

4 郑富兴;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与两种社会形态[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2期

5 刘玉环;;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孔凡凡;道德范例: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7 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期

8 许列东;浅谈开展学校道德教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年04期

9 李树泮;试谈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易高峰;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李邵;;学校道德教育困惑的几点创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廖永德;;“三结合”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姚林辉;;初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切入点[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建峰(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师艳荣;警惕安倍将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引入歧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4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马勤学;论“八荣八耻”与学校道德教育[N];陇南报;2007年

7 苏军;让心田充满慈善的阳光[N];文汇报;2003年

8 张德臣 李春英 王岩;发挥网络优势 强化德育建设[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何付霞;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吴永华;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荣;生命视阈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孙柳柳;学校道德教育的衔接与贯通问题研究[D];吉首大学;2014年

6 赵福琼;论惩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钰靖;占里生育自觉的教育传承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8 熊宁佳;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9 朱玉芹;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69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69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