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式德育叙事:一种深层的叙事互动——内涵、特征及实现机制
本文关键词:互文式德育叙事:一种深层的叙事互动——内涵、特征及实现机制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式德育叙事 叙事互动 价值协商 视域交融
【摘要】:叙事互动的质量优劣深刻影响着德育叙事的实际德育效果。在德育叙事课堂之中,浅层的叙事互动表征的是叙述方式、组织形式等外显形式层面的互动,此类互动容易导致以虚假互动为特征的表演性叙事。其解决策略是深层的互文式叙事,指的是通过叙事互动而产生的心灵之间实质性的价值互涉、价值协商、叙事理解、意义阐释、灵犀互通及深层视域交融。互文式德育叙事强调叙事互动对道德主体心灵世界的实际的道德意义建构,其实现机制为:隐性的价值协商外显化;意义阐释可视化;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叙事世界里共享静谧的心灵意义体验——借助叙事结构与接受度之间的张力促使意义交融后的意义阐释再次内隐化;心灵与心灵之间视域交融之进一步深化。
[Abstract]:The quality of narrative interactio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actual moral education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narrativ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narrative classroom, shallow narrative intera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explicit formal level interaction, such as narrative mode,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o on. This kind of interaction is easy to lead to the performance narrative characterized by false interaction. The solution strategy is the deep intertextuality narrative, which refers to the substantial value interrelation and valu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mind produced by the narrative interaction. The intertextuality moral education narrative emphasizes the actual moral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interaction to the moral subject's mind world.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is as follows: implicit value negotiation is explicit; Visualization of meaning interpretation; In the same narrative world, different individuals share the quiet experience of spiritual meaning-with the help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fter the blending of meaning is again implicit; The blending of mind and mind is further deepene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叙事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及操作模式开发研究”[BEA130025]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德育实效低下是我国德育叙事实践领域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众多诱因之中,课堂叙事互动过程的质量优劣深刻影响着德育叙事实际的德育效果。在德育叙事课堂之中,德育叙事互动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浅层的互动式叙事,指的是外显形式层面的叙述方式、叙事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维武;;论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2 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王倩;;从接受美学角度论当下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刘锋华;;从“陌生化”视角看《沃斯》的修辞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王海锋;;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哲学通论》引发的思考[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王许人;;浅论文化漠视[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8 李莹;刘丽华;;古典诗词的鉴赏视野与能力训练[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9 沈再新;;省际结合部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10 金会平;陈万红;;高校学报办刊之路的偏离与回归[A];竞争 合作 创新——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涂冠萍;中国水墨动画的叙事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小微;教学中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商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10期
2 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4 马德普;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伯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6 程光泉;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课题[J];哲学研究;199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景益;刘春;;翻译视野中的意义阐释与语境干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张岩岩;丁伟丽;刘占兴;;古文教学应注意现代意义阐释——兼谈古文的现代意义阐释在写作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4年15期
3 朱蓝凤;;“信”之意义阐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3期
4 刘思谦;意义阐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何明;;走向阐释:学术研讨会综述的解构与建构——以第三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的大会总结为例[J];学术界;2008年04期
6 李文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阐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成尚荣;;名师发展共同体的意义阐释[J];江苏教育;2011年32期
8 张慧;意图论与反意图论之意义阐释[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郑文先;本体重建与意义阐释──略论社会解释的理论出发点[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6期
10 范秀君;许建中;;忠臣 义士 仁人——清初张良意义阐释嬗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 陈士文;“智慧数学”之“智慧”的意义阐释[N];江苏教育报;2013年
2 潘黎萍 杭州师范大学;司法场域意义探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阐释与社会理解[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9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8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