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独处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孤独与独处体验未加区分的谈论与研究,阻碍了我们发现独处体验特殊价值的机会。为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独处体验对于我们成长的价值和教育意义,我们需要运用在现象学指导下的生活体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发现孤独往往伴随着关系断裂的焦虑,而甘愿独处则往往带来安宁平和的感觉。九岁前和青春期阶段的独处需求和体验是特别需要引起教育者重视的,因为它关系着孩子的自我认同,未来向外闯荡的胆量与勇气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都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独处需求,及时地提供孩子独处的场所和机会,并发展成人与孩子在独处体验上良好的互动方式。
[Abstract]:The indistinguishabl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solitude and solitude experience hinder our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the special value of solitud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solitude experience for us to grow up deeply and meticulously. We need to apply the method of life experience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phenomenology. The desire to be alone often brings a sense of tranquility and peace. The need and experience of solitude before age nine and in adolescence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educators because they are related to children's self-identity.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children's need for solitude, and provide the children with the place and opportunity to be alone in time. And to develop a person and children in the solitude experience of a good way of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在2009年末至2011年初一年的时间内,我曾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范梅南关于生活体验的研究方法,深访了有孤独体验的十位自愿受访者,并从相关体验描述的文本中,共获得自述的具体细致的孤独体验片段若干,对这些孤独体验片段进行了意义单元和根本主题的分析,对孤独体验的本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筱;李嘉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郝志方;张金良;;从情感维度整合中学物理教学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袁玉婷;新课程实施中的家校合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郭娟,张威;长春市老年人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杨子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叶扶荣;;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9 王义高;;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马新功;;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 实施和谐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思运;;诗人个案研究中的文献—发生学方法[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黄险峰;;试论岭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王慧;吴晓;朱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性化设计分析——以南京市山西路市民广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6 吴艳平;;女性的幻象与镣铐——儿童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健;天津海河综合开发规划的实践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师卫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魏雪猛;我国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调查与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路璐;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宏卓;小学教室物理环境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德毅;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时间管理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毕兰凤;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余汇芸;杭州太子湾公园游人分布与行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王慧霞;;生活体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阈[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2期
2 龚惠兰 ,罗兴华;粤港澳台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及体育卫生知识状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7年02期
3 李跃文;中学生的焦虑及其对行为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赵健,李春梅,高敏;穆棱市中学生青春期性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6期
5 锦瑟;;少男少女青春期的不良心理[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年06期
6 谢卫红;;慎待学生的青春期反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2年Z1期
7 之华;;悄悄探究青春期女孩“怀春”现象[J];家庭护士;2004年01期
8 罗中龙;袁雪爱;;浅析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新课程(初中版);2006年02期
9 伍志鹏;;与家长携手,让这样的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年03期
10 朱雅勤;;静心听花开——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君;;一场误会 一缕愁绪——初中生异性交往中烦恼的思考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王秀兰;;单亲家庭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离异家庭子女青春期心理教育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武晓宁;常风;宋新兰;热依拉;;乌市某中学初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报告[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柏彩虹;;《浅谈运用ABC理论疏导初中学生心理问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孙启康;;高中生健康性心理综合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内容简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边玉芳;蒋峗;;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妍;张瑞娟;许芳;;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珍;;连州中学青少年心理特点调查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审;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蒋夫尔;过一个不一样的寒假[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李然;部分孩子为何丧失了感恩之心[N];朔州日报;2006年
4 沈凡想;江阴市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进入项目建设阶段[N];江阴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江芸涵;体验板房生活 城里娃上了人生一课[N];四川日报;2008年
6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周勇中;何处是我“家”:中国教师的专业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张良朋;精彩源于“精心”设计[N];中国教师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马兰;性教育:到底该怎么教?[N];工人日报;2002年
9 辛威;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高考[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孔庆胜;济宁市青春中前期青少年心理行为、个性特征发育的双生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6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菲;生活体验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2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卿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一种现象学视角[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丹;自我的迷失与重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仇玺萍;青春期青少年不顺从行为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蔡芳;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潘一亮;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翠君;教育“发生”的故事[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U,
本文编号:1403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0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