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历史感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指向

发布时间:2018-01-17 13:11

  本文关键词:历史感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指向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感 教育史 价值指向


【摘要】:历史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感觉,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在价值指向上倾向教育学科,致使学科特征不明显。历史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能够给教育史学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研究教育的本源——教育活动,是教育史回归历史学的一个基础。而历史感在教育史研究上的呈现,是包括研究对象、史料、方法、效果的多元结合,研究者和接受者对于学术作品的感悟,是衡量学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Abstract]:The sense of history is the basic feeling of historical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history has tended to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in the direction of value,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f history. It can bring a new research growth point to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is a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 of educational history to history,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sense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history include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methods and effect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works by researchers and recipients are important standards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academic works.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CAA110102)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何谓历史感,是指历史研究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反映研究者本体思想的、独立思考的对历史的感悟,这是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境界。具有历史感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只有具有历史感的人,才能够较为真实地感悟历史、回归历史。一部好的历史研究著作,应该充满历史感的色彩。学术研究的价值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章开沅;;重视细节,拒绝“碎片化”[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3 徐波;;从“整体史”到“全球史”——西方史学史的一条线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2 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槟;;从困惑到超越——论徐速创作的爱国主义情怀[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郝岚;林纾的西方观与妇女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徐昕;;晚清中国外交:历史冲突中的失落与更新[J];国际政治研究;1992年02期

6 彭武麟;;近代民族关系史:21世纪史学新视点[J];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02期

7 吕勇;;无立场与中国立场——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8 李浩泉;周洪宇;;20世纪50~80年代贵州的少数民族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吴怀祺;;孔子学说的普世性、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雪;;后现代思潮下历史研究“碎片化”倾向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2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5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亚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何爱国;东亚发展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吴高泉;乡土叙事[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方;理雅各对《诗经》的翻译与阐释[D];北京大学;2011年

2 曹伟;挥别大上海[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志强;依依清河[D];山西大学;2011年

4 黄达远;铁路与新疆的现代化[D];新疆大学;2003年

5 袁家菊;20世纪三十年代四川舆论对“摩登女”的认知及官方干预其装束的努力[D];四川大学;2006年

6 宋永忠;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化发展(1897~1938)[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元刚;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瞿芳;王韬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瑞华;困境与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赘;民国以来鄱阳湖渔业与地方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皮尔.卡斯巴;霍益萍;;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希梅尔法布;王建华;;对新史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洪宇;;教育史研究改革管抒[J];教育评论;1991年02期

2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02期

3 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4 杨伟玉;;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5 高时良;;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史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86年03期

6 刘钦腾;;近10年我国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7 谈儒强;;教育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与评价标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周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教育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斌贤;刘传德;;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教育评论;1986年03期

10 孔炽;;坚持教育史研究中的科学的方法论——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述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孔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2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3 何东昌;为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王晨;隐藏在词条下的知识演进:百科全书中的前沿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金林祥邋董美英;历史在对话中流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传承历史文明 创建教育名城[N];南京日报;2007年

7 焦蓉;中国教育:现代化一百年尽管[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陈洁;杨宪益:教育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雪林;百年老校,生命力何在?[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3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武翠红;传统与变革:英国教育史学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丽霞;2000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主要进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郑娟娟;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3 宋臻垠;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党宁;孟禄教育史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白一淼;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娟;二战后美国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沈秋红;明清私塾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6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36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