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如何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双重价值及其统合

发布时间:2018-01-22 00:49

  本文关键词: 教育哲学 初始自然状态 公共善 人类文化史 虚拟探究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西方教育哲学的不同价值导向使中国学生陷入双重准则羁绊之中,不少学生学习成绩高而内在动机低,学习投入大而学习进步小。如果以"初始自然状态"为分析工具对"文化"进行重新定义,中西方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公共善"与"仁"的统一性得以统合;教育内容则通过"知识就是力量"与"道即善"的相融性得到整合。今天中国乃至全球教育内容总框架需要重构,以"重构人类文化史"代替"重演西方文化史";通过跨文化"虚拟探究"人类整体文化演进模式,使学生头脑中分裂、零散甚至冲突的知识建立起一个统领各科、目标一致的"知善同构"的体系,为全球化时代重构社会秩序、重塑现代性理念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
[Abstract]:Th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kes Chinese students fall into the fetters of double standards. Many students have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ow intrinsic motivation. If "initial natural state" is used as an analytical tool to redefine "culture",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China and the West can be integrated through the unity of "public good" and "benevolence".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s power" and "Tao is good". Today,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content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instead of "repea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the cross-cultural "virtual exploration" of the overall cultural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students' knowledge, which is divided, scattered or even conflicted in their minds, establishes a system of "isomorphism of knowledge and good" with the same objectives.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order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o reshap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modernit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ZDIXM018) 江苏省“2011计划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主持)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楚,五四以来,什么东西才值得珍惜,比如民主、科学、自由;元化又提醒国人,给现代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转型的五四思潮本身,并不都是好的。比如陈独秀面对杜亚泉时所张扬的那种文化强势,只希冀他人说话应科学而民主,却不自律自己说话也宜科学而民主,元化认为这绝不是好东西。这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成中英,曹绮萍;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曲铭峰;;美国大学道德教育的滑落与重振——兼论德里克·博克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02期

3 张红霞,聂克·福斯克特;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4 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 赵汀阳;;初始状态的博弈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2期

6 罗清旭,杨鑫辉;《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7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7期

8 任继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J];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9 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以楷;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鲍永玲;“倾听哲学”与“观的哲学”——诠释学发展的两种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红霞;;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5 周玲;杨春梅;张瑾;;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郑丹;许光祥;;试析毕业设计答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吴雁南;春秋战国社会思潮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吴建伟;;略述章太炎老子研究的学术特点[J];船山学刊;2008年03期

9 王建卿;文秋芳;;国外思维能力量具评介及启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报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杨莉萍;韩光;;批判性思维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纾;;作为中介的学生学习性投入:大学学习经验影响学习收获的路径分析[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2年

3 赵淑清;郑薇;;利用网络优势加大教学过程的生师互动[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姚菊花;杜旌;;本位与客位:中庸与集体主义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5 莫洪宪;;宽猛并济:反恐怖主义的治本与治标[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2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医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孟鸥;《文子》新探[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伟;公法替代责任根据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克兵;朱熹知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曾小明;魏晋名士的身心观[D];湖南大学;2010年

8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9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120100;唐代咏史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红英;应用生物学史开展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靳海卿;NSSE在高校生师互动中的运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彦;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弱化及其教育调适[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东海;当代高校校园政治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思惠;先秦儒家知人思想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陈堂;舞龙运动对13至20岁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张金广;陆西星三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仲雪梅;我国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洋;HP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杰;高中教学中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文;程栋昱;欧冬舒;;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4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5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年01期

6 曲铭峰;龚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7 杨雪冬;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8 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9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年01期

10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工一;;试解“中国学习者悖论”[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杜欣欣;;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国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2013年23期

3 冯洁;;对中国学习者询问、给予建议时典型模糊语的使用研究(英文)[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编读往来[J];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12期

5 陈文凯;;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升调习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黄芳;;面向中国学习者的新型法汉学习词典的编纂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08期

7 孙海燕;中国学习者英语搭配和类联结使用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曾志灵;吴芳;;日语交际中“,

本文编号:1453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53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