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建构论析
本文关键词: 个体道德 道德建构 道德学习 品德心理 出处:《教育评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道德知识的教授造就了学生知识美德的表象,却遗失了个体真实生活的道德践行能力。外部道德规范的灌输既缺乏个体的体认,又缺乏与生活的联系,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遵循道德生成的心理机制,抓住道德困境的有利时机,进行认知反思、移情催化、行为模仿和意志磨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重要途径。
[Abstract]:The professor of moral knowledge has created the appearance of students' intellectual virtue, but has lost the moral practic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real life. Follow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oral formation, grasping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of moral dilemma, cognitive reflection, empathy catalysis, behavior imitation and will tempering are the important ways of individual moral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课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课程内容优化及方法改革实践”(编号JG13-YB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传信;翟莉;;德育知识·德育观念·德育智慧——《德育原理》教学目的论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晓文;;寓价值教育于学生主体成长中[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小艳;;浅析大学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易连云;马霖;;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磊;;青少年德育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张雪飞;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邹腾;;新时期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J];才智;2008年23期
9 秦松男;;关于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年29期
10 谢昌飞;杨名;;农业高校德育之独特性——解析学生主体性德育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李晓文;;依人生发展本性探询德育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4 王海丽;;关于技工院校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文献综述[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5 杨兴玉;;郭沫若史剧研究综论:伦理与文学的纠葛[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王冬云;;####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的价值探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7 吕文华;苑璞;;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8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于洋;城郊地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9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玉;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珍;道德趋高律与个体道德分化律[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2 王平川;试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性[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李晓林;论个体道德产生的条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4 韦春北;个体道德在文化共生社会中的挑战与回应[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张钦;;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系统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6期
6 蔡景华;;论个体道德的形成[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2期
7 王孝哲;王国良;李鑫;;提高个体道德素质才能促进社会关系和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4期
8 赵秀萍;;试论“母育”与个体道德教育的关系[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24期
9 马建国;张树芹;;个体道德发展的外化机制分析[J];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10 刘鹏;;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兼论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生成的主体性[J];学习与实践;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莉娜;;幼儿文明教育浅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吉林卷)[C];2010年
2 王莉娜;;幼儿文明教育浅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廖小平;重视公民的个体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2 宋希仁;个体道德研究新探索[N];光明日报;2004年
3 扬州市社科联 董雷 管春花;“扬州好人”现象的价值追寻[N];扬州日报;2010年
4 陆凯阳 刘若钢;论以德治考[N];湖北日报;2002年
5 伍里川;诠释和谐理念的有效载体[N];人民公安报;2007年
6 西南大学 赵国栋 易连云;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万时乐;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3 韩建夫;个体与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汉民;公共生活视域下的个体道德责任[D];安徽大学;2012年
2 孙宏云;论个体道德的发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唐灵洁;生物学视角下的个体道德发展及其教育启示[D];西南大学;2013年
4 万宗节;个体道德行为发生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秀萍;“母育”与个体道德教育[D];湖北大学;2011年
6 毛伟;个体道德与个体全面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阳;利己年代的个体道德塑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康卫忠;生活世界中的个体道德生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台晓燕;普通高校学生个体道德能力提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余彦;论作为德性实践的个体书写及其现代命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497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9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