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释义——兼论实践教育哲学如何可能
本文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行动的教育哲学 诗意存在 知识的有机化 出处:《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表征的是一种行动的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哲学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经验或生活的改造者。"做"指的是在劳力上劳心,"合"则包含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两个方面。围绕社会经验的改造,真正的知识得以生成,个体各个不同的个性以及一个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都是建立在这一行动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随着个体生命及其生活经验的不断完善和美化,知识由于转变为个体的生存实践智慧而被充分有机化,不仅知识本身成为有机的整体,它还与个体的机体和合为一。知识的机体化使得教育的另一传统得以澄明,预示着实践教育哲学的诞生。
[Abstract]:Tao Xingzhi'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doing" symbolize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ction. T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gards education as a reformer of social experience or life. "to do" means to work hard in labor, and "cooperation" includes harmony but difference and living things. Arou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xperience, real knowledge is generated. The individual's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all directions are based on th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of this a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beau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life and life experience, Knowledge is fully organic because i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Not only knowledge itself becomes an organic whole, but also it is one with the body of an individual.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 clarifies another tradition of education. It indicates the birth of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国良;姜彩丽;;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甘胜界;;基于教学做评合一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组织[J];办公自动化;2011年10期
3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节选)——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1年10期
4 梁燕平;;爱与学生教育[J];才智;2009年07期
5 王世枚;;高校课堂教学行为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林永希;杜杰;;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对高校考试改革的现实关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汪玉侠;;职业情感教育:教师教育不容忽视的主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8 刘秀峰;张秀春;廖其发;;贫困县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治理思路——基于对山西省岚县县域教育的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9 曾德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7年05期
10 曾德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志辉;孟桂英;;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兼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玲;战争、国家与女性: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妇女动员[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吉标;规范与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立宇;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段落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姚玉红;阅读教学塑造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燕娟;回归生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晓朋;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1922-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小兵;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海生;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全英;大学教师应有的职业个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洛·埃迪杰;胡力佳;;作为教育哲学的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1991年04期
2 ;学术动态[J];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王坤庆;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发展概观[J];海军院校教育;2001年01期
4 赵煦;;2006全国教育哲学年会暨国际教育哲学研讨会议综述[J];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5 邓飞;郭祥超;;2009年教育哲学高层学术论坛会议综述[J];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03期
6 高杰;;教育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浅议《教育哲学》[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杜威谈教育哲学[J];青年教师;2009年01期
8 John S.Brubacher;张家祥;;教育哲学的范围:职能、历史和派别[J];全球教育展望;1982年01期
9 何齐宗;当代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哲学的理论构架——1992年全国教育哲学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01期
10 唐荣德;论教育哲学应然功能的现实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雷豪;;论心理咨询的教育哲学底蕴[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范鹏;成兆文;;冯友兰教育哲学发微[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3 赵军;;西方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历史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于建福;;孙中山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朱国仁;;论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顾春;;试论陆九渊教育哲学与禅宗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顾春;;陆象山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顾春;;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高时良;;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儒学渊源[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刘佛年;;《范寿康教育文集》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于博 通讯员邢霞;为教育哲学准确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张倩侠 本报记者 徐启建;教师需要教育哲学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宁波;沟通学院派与草根派的第三种教育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伟建 通讯员 李永利 周志华;让山村飞出“金凤凰”[N];农民日报;2009年
5 薛涌;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N];南方周末;2003年
6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刘淼;中美教育的差异及其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朱小蔓(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哲学表达方式[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朱广菁 杨林;要允许聪明孩子发展跳跃式思维[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刘云杉;“The Educated Person”or“The Educated Male”?[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福特基金会教育项目官员 何进;跳出教育看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迟西琴;教育哲学视域中的死亡观教育[D];南开大学;2012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玲;教师专业发展之建构个人教育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宛莹;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台湾教育哲学的影响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慧玲;马克思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王举;论教育哲学的合理转向[D];河南大学;2010年
5 万言明;杜威教育哲学的现实审视[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焱兵;颜元教育哲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杜文丽;民主与教育:杜威教育哲学初论[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刘畅;论哲学与教育的双向关系—从人的生命的视角看[D];吉林大学;2014年
9 胡佳;杜威的教育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云;素质教育:教育哲学的当代热点[D];新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02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0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