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德育范式转型:应对网络“即时性动物”的出现

发布时间:2018-02-23 21:34

  本文关键词: 网络社会 “即时性动物” 德育范式 “适度理性” “凡人德育” 出处:《中小学管理》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个体具有"即时性动物"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个体性的尊重与对动人叙事方式的追寻。德育范式的转型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的趣味性。在德育思维方式上,要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德育过程上,要由"过度理性"转变为"适度理性";在德育内容上,要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在德育方式上,要由"严肃性"转向"趣味性"。
[Abstract]:The individual students who grow up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mediate animal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paradigm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he interest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from "top-down" to "bottom-up";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from "excessive rationality" to "moderate rationality"; in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from "unitary" to "pluralistic"; and in the way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from "seriousness" to "interes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科研基金“‘超真实’的出现与德育范式的转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李继航;;凡人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施[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勇;葛长娜;;现代学校德育低效致因解析——基于福柯的规训理论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2 竭长光;;辩证思维视域下的德育与德育的辩证本性——超越“内发论”与“外铄论”在直观思维中的背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赵冬晶;;当代传媒语境下的“小清新”文化探析[J];今传媒;2014年02期

4 宋晔;;德育模式与德育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正江;;论德育学的范式[J];教育导刊;2010年09期

6 郑亚男;刘永春;;论“以人为本”的实现与德育内在矛盾的破解[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7 石明宇;;试论“道德不可教”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年32期

8 姜玲玲;;主体性德育是培养个体道德的必然选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军;邓达;;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0 朱宏霜;;社会学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功能分析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竭长光;论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时乐;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D];西南大学;2013年

6 郭芬云;“有”“无”之间[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甲子;基于人性分析的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高丹;试析中学德育课欣赏型教学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江宝;学校德育功能的有限性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5 于晓娟;电视儿童广告的伦理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彭红艳;流行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亚慧;消费社会广告的漂移能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韩敏;大学生信仰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呼瑶;网络购物行为中的符号消费及其本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蒲薇;Cosplay:身体符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檀传宝;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4期

4 檀传宝;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年01期

5 朱风海;学校德育中反道德行为的分析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6 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1期

7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檀传宝;对道德发展理论的三点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12期

9 檀传宝;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527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27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