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于国民性的养成及其限度——兼论教育学的学术边界
本文选题:国民性养成 切入点:有限责任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9期
【摘要】:国民性"被纳入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既是教育学学者对相关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其学术使命的积极担当。教育虽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但也不应被赋予各种无力承担的"厚望"与"误望"使其沦为"众矢之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国民性之养成的本质乃是主体"文化化"的过程,国民性之改造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自觉"。教育改造或养成国民性虽责无旁贷,亦顺理成章,但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也不应忽视。确证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对审思教育学的学术边界亦具有启示意义,是教育研究、教育学走向成熟的方法论自觉。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nto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pedagogy is not only a conscious response of pedagogists to relevan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but also an a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ademic mission.Although educatio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 for the reform of national character, it should not be endowed with all kinds of "high expectations" and "false expectations" which can not be shouldered.As a kind of social existence, education itself is a special cultural styl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s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Although education reform or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s duty-bound and natural, the limits of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should not be ignored.To confirm the limits of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also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academic boundary of thought pedagogy. I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towards matur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1AMZ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田山俊;丁洪玉;;人类学视野下的人、教育与文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肖川;;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J];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10期
3 查有梁;;论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建新;;课程文化:专题研究性小课程的开发与开放教育品牌课程建设——以四明地方文学专题研究性小课程建设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孙莉莉;徐谷波;;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邹磊磊;;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新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顾秀玲,张会英;多元文化与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5 赵景春;优化课程是继续教育中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涂元玲;;实施多主体校园文化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赵景春;;优化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李克建;;结构主义教育研究:路向与谱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9 钟亿群;李欣;;奥林匹克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心理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10 彭勇;;基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多元文化传递价值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易红郡;;英国的种族问题与种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冀文秀;;让草原文化走近青少年[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吕明霞;陈齐洁;;中港合作办学的文化融合[A];第十一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林颖;吴鼎铭;;网络集体行动研究的多元逻辑与范式变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家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先进文化传播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吴巧玲;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9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查有梁;;十年新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1期
2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3 王策三;;台湾教改与“我们的课改”[J];教育学报;2010年03期
4 查有梁;;教学效率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原理及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拥军;;论陈映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陶东风;;“国民性神话”的神话[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曹林红;;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国民性”主题流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4 摩罗;;国民性批判与近代思想史的逻辑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5 李萍;;论鲁迅笔下的“公共领域”[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晓敏;王瑞杰;;细致绵密的否定——张爱玲作品启蒙主义色彩潜论[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吴小敏;;用温情包裹的国民性批判——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8 李喜华;;论鲁迅与王小波在“国民性批判”上的差异[J];文教资料;2008年20期
9 贺昌盛;;作为殖民话语的“国民性批判”——从《天朝遥远》看当代中国学术的“新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
10 贺仲明;;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J];探索与争鸣;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均;;鲁迅为什么不看重《阿Q正传》——兼论国民性批判写作与启蒙主义之关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申自强;;经典诵读,等待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曾令霞;;鲁迅与中国“戏台”文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摩罗;“国民性批判”是否可以终结?[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卫华;“国民性批判”:论争与重思[N];文艺报;2008年
3 本立;柏杨与他的时代[N];中国经营报;2008年
4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陶东风;警惕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三文;“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通鉴》”[N];中国经营报;2008年
7 张懿红;当代乡土小说考察报告:四个主题性想象[N];中国艺术报;2006年
8 李翔;柏杨:愤世嫉俗的作家[N];经济观察报;2008年
9 雷达;我眼中的《受活》[N];文艺报;2004年
10 李红军;文人何必相轻[N];人民法院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翼;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D];浙江大学;2009年
2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3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林双泉;传承、颠覆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亚蓉;认识冯骥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力;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建构与发展[D];辽宁大学;2012年
2 梁瑶;老舍从教经历与其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付伟强;国民性批判[D];青岛大学;2008年
4 孙拥军;国民性的百年寻探[D];郑州大学;2005年
5 张保风;吸纳·创化[D];西北大学;2004年
6 孔凡梅;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源与流[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玲;池莉小说的文化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马勇;刘震云的寻根之旅[D];湖南大学;2008年
9 刘月兰;书生意气下的思想启蒙[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汤伟丽;启蒙话语中的“无讼”图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4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70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