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

发布时间:2016-11-25 17:46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
李德才
1





2

(1.合肥学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2.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 网络的兴起,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环境下,

需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观念和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工作机制、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创 新。高校可以通过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优化思想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积极引导 网络舆情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8-0090-004 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正在对我国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 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对大学 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 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种新 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因此,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 法,已经成为必然。 境。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型的思想交流方式,改变 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网络技术不仅构成 信息交流的手段和载体,而且创造出以网络环境为 平台的新型思想交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 行为习惯和传统表达方式发生变化。此外,网络发 展促进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的产生。网络语言是 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网络载体上, “MM” 诸如 、 “GG”等网络语言符号产生并流传。网络话语不 仅成为网络社群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 具,也是网络社会交往的身份标识物和维系社群存 在的重要纽带。网络平台既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生存 空间,也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意义符号,这在一定意 义上为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一片 新天地。 第二,网络技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 效。网络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它通过改变人 们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而极大地提高人的 认知效率。[1]网络信息的传播不仅具有跨越空间限 制的特性,而且具有超越时间局限的优势。网络信 息具有全天候传播以及快捷性、即时性的特点,因 此,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网络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 联性分析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内 在关联性。网络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崭新的载体和手 段。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机 制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网络文化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
*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研究” 项目批准号: ( 07&ZD002) 本文系合肥市 2009—2010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 (项目批准号: 的阶段性成果。 hfsk09-10d02)的阶段性成果。 * 本文系 20 90 2011 年第 8 期(总第 152 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网络环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 体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可以把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 但是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观点。网络环 境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受教育者”与“施教育者” 的关系。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 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 2.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诸 如,网上存在着低俗、色情、反动的内容,存在信 息垃圾、恶意攻击、造谣惑众、诈骗等不良信息和 行为。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最大挑 战,是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价值冲突更 加直接和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 困难。主要表现为: 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网络 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带 来冲击。网络打破了国界,这对于阅历有限,好奇 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 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极易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容 易受外来思想的冲击,东西方价值观念在他们头脑 中的碰撞、冲突会更加直接、激烈,如不加以正确 引导,必将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大学生正确思 想观念的形成。 第二,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思 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带来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 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以虚幻代替真实,网络的隐 蔽性以及自由性,容易使大学生网络言行随意放 纵,甚至认为自己的网上行为不受任何限制,于是 导致道德观念沦丧和法律意识淡化。另外,在互联 网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文化思潮、道德观念相互 碰撞,也很容易破坏大学生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和价 值观,从而使其陷入迷惘。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 际关系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快 乐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 而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更加倾向于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网络中寻求慰藉。这就使得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 求虚拟世界的快乐,消极地对待现实社会,长期下 来,这种情形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使大 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探讨
随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思 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论都需要结合实 际进行发展和创新。 1.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先导。基于上述分析, 在理念方面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宣传型向服务型转 变。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帮助者 和服务者。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 挥作用,就一定要主动转变角色,为大学生提供服 务,要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他育”型向“自育” 型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形成制度, 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固定的渠道,由专门的机构 和人员来实施教育。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 “自 由”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自我教育。在网上大学生 拥有广泛的自由选择权,选择阅读什么信息,接受 何种思想观念,基本上取决于大学生的意愿和行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媒介、效果生成和效果评 价等方面,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不同。 2.内容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需要注意把握好 如下问题:[2] 第一,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转化为网 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效地在网上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科学转化。所谓“科学转 化”,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环境和大学 生的接受特点结合在一起,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出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第 一个层面是党和政府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个层面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特点和客观实际, 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实现第一个层面内容向
2011 年第 8 期(总第 152 期) 9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个层面内容的有机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 有效性,重要的前提就在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并且能够将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科学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 受的信息。网络具有超时空和超容量的特点,教育 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势,将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内容阐述透彻,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 受。 第二,注入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新内 容。由于网络具有不可控性、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 以及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目前尚不完备等情况的 客观存在,致使近年来“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据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要根据网络 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来设计。 一是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网络 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其信息甄别能力、信息使用能 力和网上自控能力。 其中, 网络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既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开放意识,同时又要教育他们 深入认识网络的本质、看清网络的两重性,合理利 用网络。二是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 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 效性的关键。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在面 对复杂信息和道德冲击时的是非判断力和自我控 制力,努力把网络道德规范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我 完善追求,大力倡导网络道德建设,实现大学生的 网络道德自律。 网上错误言论,及时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抓住热 点问题,发表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积极 引导网上舆论,等等。 第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机制。要 形成有效的网上行为约束氛围。一是构建网上思想 政治教育他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 规章制度,克服网站管理的盲点与空白,形成有效 的网络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的监 控体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自觉 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责任,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 尚,促进大学生将网络文明修养内化为高尚的精神 追求,提高网络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 自律能力。 2.形式与手段创新 第一,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过程, 大学生既可以快速从网站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 关信息,也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 教育者通过网络工作平台,能寻找到大学生存在的 思想问题, 进而通过话题讨论、 分析引导实施教育。 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特征。经验表明,内容丰富、具有美感、沟通 便捷、形式生动的网络平台,能够吸引大学生广泛 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建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贴近大学生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要充分 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将枯燥的教育信息生动 化,把说教的内容人性化。 第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 站,以及开发和运用其他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资源,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思 想政治教育网站不同于其他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 育主题网站应建成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 务、提升素质于一体,寓教于乐,具有较强互动功 能的网上精神家园,成为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 窗口,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园区。此 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党(团)支部来开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党(团)支部能够突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正 常的学习生活,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还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索
1.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的关键。根据网络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 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重建设以下机制:[3] 第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开展 网上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如可以邀请专家开办 网上讲座,就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进行互动式交 流,利用网络解答问题。 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具体途径 有:开展绿色上网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功能和网上信息;建立高校网络自律协会和各类网 络社团组织,举办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活动;针对
92 2011 年第 8 期(总第 152 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够增加党(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辐射力。 第三,采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新手段: 首先,利用QQ群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 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QQ群相继建立, QQ群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 大学生集聚在一起, 通过网络沟通信息、 交流看法、 讨论问题。现在,不少高校都建立了以辅导员为管 理员的班级QQ群,辅导员利用QQ群向学生发布校 园新闻和班级活动公告,教师和学生互相进行信息 沟通, 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QQ 群,教育者可以将某一方面的系统信息、最新动态 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当群内成员浏览这些信息时就 会受到影响和暗示,并且能够随时留下自己的意见 和看法。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及时了解 群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沟 通,而且也利于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 工作。 其次, 运用博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 即电子日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个人博客,这是 个体情感倾诉、思想观念展示的空间。通过个人博 客,可以捕捉到当事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洞察 其行为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获许访问大 学生的私人博客,就相当于拥有了开启当事人日记 本的一把钥匙,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群体 博客。这是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载体,这类博 客的主题发布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群体博 客当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陈述事实、发表评论和 看法,同时都要经受其他人的评判。[4]在群体交流 和探讨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道 德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需要指出的是,由 于网络的匿名性,博客中难免有措辞激烈的现象, 对此,教育者要有宽容的心态,并要坚持对大学生 进行积极、正面引导。 最后,利用手机短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 通讯业的发展,手机通讯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与人沟通、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短信通 讯是比较经济的一种交流方式,加之手机具有随身 携带、使用方便快捷、反馈及时灵活等特点,通过 手机短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建平, 李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 (5). [2] 范洪涛.浅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J].今 日科苑,2008, (2). [3] 周洪轩.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思考[J].党政干 部学刊,2009, (6). [4] 毛子成.博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天津 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 (1).

责任编辑:陈 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年第 8 期(总第 152 期) 93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92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