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2013年国际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前沿与演化
本文选题:科学知识图谱 + 研究前沿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知识可视化、词频分析等方法,对1965-2013年间Web of Science发表的5316篇教育人类学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文量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领域学者的分布较为分散,核心作者尚未形成,期刊分布与机构分布则都显示出相对集中和高度分散共存的非均衡化的发展特点;教育人类学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研究前沿的演化均具有按时期演化的特征。研究热点的主题可归类于教育人类学研究对象特征的关注、教育人类学实现形式的研究、教育人类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国际教育人类学的知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趋于稳定并基本成熟,教育公平研究、具体文化视域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等在不同时期成为教育人类学的知识基础。
[Abstract]:Since the 1960 s,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ll over the world.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5316 academic papers o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published by Web of Science from 1965 to 2013.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paper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s boom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the core authors have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distribution of periodicals and institution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centralized and highly decentralized non-equ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related hot top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frontier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dependent evolution. The hot research topic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e knowledge bas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was gradually stable and matured in the 1990s.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from the specific cultural perspective became the knowledge bas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实证研究”(CMA120169)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度委托课题“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JZXWT13004)
【分类号】:G40-0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7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10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芳;骆毅;;简评西方教育人类学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5 樊秀丽;;教育人类学性格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6 陈云恺;;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3期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倪胜利;;嬗变与抉择——黔东南教育人类学考察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9 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宏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黄菁;;西南少数民族和谐社区结构的教育人类学分析——以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李翠 吴艳;专家学者在京交流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单晓溪;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6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96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