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教育思想中“权威”逻辑与意义
[Abstract]:Arendt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in the 20th century. She puts forwar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the educational field,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tinctions of authority from the nature and limi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ield. The autho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arising from the basic needs of the world, embodi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ld. To rebuild educational authority,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tru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strict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educational authority.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试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3 李晓勇;;论阿伦特“平庸的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孙磊;;谁之行动?何种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彭正梅;彭莉莉;;教育在本质上要求权威的教育风格——阿伦特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2年14期
6 曾纪茂;阿伦特论人的境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7 周凯建;阿伦特论马克思[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8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9 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冯婷;;消融在消费中的公共领域——读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蔡青竹;阿伦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康晓薇;马克思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之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栾志锋;汉娜·阿伦特行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聂阳;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论题的解读和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力元;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安鑫宇;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D];河北大学;2015年
10 刘如霞;回到“行动”本身—阿伦特行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35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3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