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试析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2-15 09:00

  [论文摘要]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和谐社会的呼唤,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和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建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从强化积极观念,形成积极认知;搭建活动平台,激发积极潜能;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积极发展;整合积极资源,发挥教育合力等四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积极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建构 实施策略

  传统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治为主,过分关注和放大了高职生学习动机弱、行为习惯较差等“短板”,渲染的多是消极情感体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积极的人性观,注重以人为本,具有积极性、人本性、自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建构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积极因素,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预防机制和心理免疫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

  一、建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1.和谐社会的呼唤。积极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选择,也是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发掘、发展和提升现代人性的优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高职生充分挖掘自身固有的实际的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去积极地认知、体验和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个性品质,主动追求最大程度的发展。个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营造关爱互助、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幸福。
  2.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个性的塑造,因此,其自身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意蕴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既能做到积极有效的预防,帮助消除或缓解问题,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机能,促进自主发展。
  3.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高质量的人生,也是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发现、欣赏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强化学生开发潜能、主动发展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差异视作可利用的积极资源,给每个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和条件,让每个学生能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高职院校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从理念、目标、条件、程序、评价等五个要素进行建构。这五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理念:幸福心育——积极育人,自主发展。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幸福”的“幸福心育”。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积极育人,重在关注和发掘积极因素,增进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品质,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快乐有意义地学习和成长;指导并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和机会,发展积极潜能,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2.目标:三个层次——发展为主,预防和矫治为辅。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分为基础、中级和终极三个层次。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以矫治为主,旨在帮助学生积极认识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中级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快乐幸福”,以预防为主,旨在发展积极个性品质,增进幸福感,增强对心理问题的防疫力和抵抗力。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潜力,实现人生价值。三个目标层层深入,立足于学生的积极发展。
  3.条件:三全模式——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体发展。高职院校应将“幸福心育”理念和“三层”目标贯彻在学校的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高职院校应师生全员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运用网络、广播、橱窗等平台,课堂、活动等途径全面渗透,营造积极健康的幸福心育校园;立足全体学生的发展,尊重其心理需求及发展差异性,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4.程序:三个步骤——积极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指导。首先,唤醒积极认知,激发积极动机,旨在认识积极潜能及其价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激发积极发展的意愿——“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其次,强化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个性,旨在强化自信心、成功感等积极体验,发掘消极体验的价值,发展积极品质,使学生“‘乐意’做最好的自己”。最后,提供积极方法,发展积极行为,旨在结合个性及需求差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发展的方法,“‘能’做最好的自己”。
  5.评价:三级标准——心理健康、快乐幸福、自我实现。基于目标差异,从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基础标准“心理健康”,指不同健康水平的学生均没有心理疾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级标准“快乐幸福”,指不同幸福水平的学生均保持愉悦情绪。高级标准“自我实现”,指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均能发挥潜能,发展自我。评价方式是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有助于调控心育过程,不断反馈、强化学生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强化积极观念,形成积极认知。(1)人人能积极发展。每一个体都有积极的潜能,自主发展的意愿和积极成长的动力。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尝试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唤醒每位学生的积极心理,激活每位学生的积极思维,坚定每位学生的积极信念:人人能积极选择,人人能积极生活,人人能积极发展,进而形成内化的、内控的积极认知和行为模式,指导学生积极发展。(2)人人能最优化发展。个体的积极资源具有差异性,且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高职院校要采用“多元智能”的视角,赏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限度,积极追求个人的最优化发展,做最好的、独特的自己;积极认识个体间的潜能及其发展的差异性,允许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发展。(3)人人应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生是快乐、幸福、有意义的。除了教授知识、技能等现成知识,高职院校更要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我能”→“我愿意”→“我主动”积极发展。如开学初开学典礼主题应是自信心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进高职院校的都是好学生”,引导学生“抬起头走自己的路”。
  2.搭建活动平台,激发积极潜能。(1)创设发掘潜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应贴近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活动。如成立“潜质生成长进修班”,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以企业、社区、教室为阵地,定期开展心理活动、校内外公益活动等,帮助潜质生认识自身潜能和价值,体验进步的成就感和效能感,进而反思自我、调整自我;送团体心理辅导给技能大赛选手,帮助选手减压、增强自信,发挥潜能。(2)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除了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更要“强素质”“强个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定期举办“校园游行节”,允许学生用喜欢的、擅长的或体现专业特色的方式,如啦啦操、轮滑、街舞、海盗船、火影忍者、COSPLAY和机器人表演等,展示自己的非凡创意和独特个性;定期开展“男生·女生节”系列活动(集体舞展演、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展示个性魅力。(3)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如推行优才培养,使有特长的学生早日成为优才、专才;创新金点子沙龙,开办创新工作室,将学生的创意制成创新作品,在橱窗展示并推荐参加创新大赛。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3.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积极发展。(1)理性情绪疗法。该方法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及行为后果(C)是因为个体对事件(A)的解释和评价(B),找出非理性信念,并与其进行辩驳(D),从而改变旧认知,形成新认知,改善情绪及行为的效果(E)。具体可以通过ABCDE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自我教导等方法加以训练。(2)阳性强化法。或称正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目的是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当高职生出现积极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时,采取代币法等奖赏或鼓励方法及时强化,增强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3)活动体验法。如开辟校内教育基地“开心农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命,懂得感恩;开展“庆祝优秀品质”“微笑星期一”“讲幸福故事”等活动,寓教于乐,培养阳光自信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发掘和传递正能量。(4)积极暗示法。通过“我阳光”“我自信”“我能行”等积极语言训练,或微笑、修饰姿势、想象成功等行为训练,强化积极观念,增强积极意识,塑造积极行为。
  4.整合积极资源,发挥教育合力。(1)自我教育是根本途径。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发掘和发展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引导学生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实现自我教育主动发展。(2)学校教育是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应将“幸福心育”理念和“心理健康、快乐幸福、自主成长”目标贯穿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应着力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应给学生积极期待;应分层次积极指导,并给予积极评价;应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紧密结合;应给积极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3)家庭教育是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通过家长沙龙、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积极认知、积极情感、行为强化、积极语言、亲子沟通等方面的专题训练,引导家长教育有法、教育得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幸福有价值的人生。(4)社会教育是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积极发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图书馆、网络等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家长从中汲取营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各地教育机构更要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总结家庭教育规律,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推出菜单式家庭教育服务,分专题开展公开课、父母课堂、亲子沙龙等公益活动,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及家长提供贴心、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



本文编号:24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4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