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析大学语文课程的反思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6-02-15 08:55


  [论文摘要]面对大学语文的存废之争,文章指出,大学语文应该摆脱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选取立足于语文文学性、人文性和当代大学生视角的优秀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从而形成大学语文特色教学,增强课程魅力,为大学生实现思想和文化的超越奠定基础。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目标 教材建设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近年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一直面临存废之争。主张废除者认为,大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酷似“高四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客观来说,批评者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不可废,但高校要摒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因素,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

  一、摆脱应试模式:大学语文课程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超越

  首先,大学语文课要帮助学生从应试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摆脱僵化的思维习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小学阶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基础学习,中学阶段语文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服从于应试要求,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但是中小学教师习惯按照固定的教学程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使得语文课失去自由独立的思考,多年来语文教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难以真正落实,致使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能背诵,语文课上与不上都是一个样。因此,对于长期适应了应试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大学语文课绝不能再继续中学语文教学程式而上成“高四”语文,而是要凸显“大学”特色,让学生知道语文课还有另外一种教与学的方法,即学习者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可以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每篇课文首先是文学作品,不提供标准答案,解读角度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等因素都可以使同一篇文章呈现不同的答案;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母语语言,它还给学生提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批判的思维和文学批评的方法等。
  其次,大学语文课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为目标,是大学生实现思想和文化超越的一块基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进步的两根柱石,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和程式化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等都造成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偏低。到了大学阶段,中文学科的学生会迅速转变这种情况,但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就需要有一门课程来弥补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缺失。如果大学生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获得与中学语文课不同的学习感受,掌握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文化批评意识,并且还能够初步掌握表达自己的文化思考、文学批评的方法,那么这些新的收获将有助于大学生实现思想和文化上的超越,增强借助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还有助于摆脱高中时形成的僵化、狭隘和幼稚的思维。这样,语文课的工具性不仅没有被削弱,人文性和文学性也得到充分显现,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的性质也没有改变。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可以继续训练,在高中阶段没有形成的能力,如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表达文化思考和思想批评的技巧训练,可以放在大学阶段重点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尽快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课程目标和教材建设:大学语文课程优化的首要任务

  课程目标关系到教材的建设和教法的选择。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不明确,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造成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随意性大、教材版本多、质量差等混乱现象,同时影响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课堂上任课老师各行其是,如有的老师沿用中学语文教法,照搬学习字词句章、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等固定教学程式;有的老师将之上成文学史课,按照年代顺序讲解作家生平和文学背景等。另外,由于看不到大学语文课带来学生能力提高的实际效果,取消大学语文课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也将其作为完成教师课时量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将之作为专业课一样认真对待。
  在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引起很多语文教育专家的重视,不少专家撰文进行了探讨。首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强调。针对当今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这一突出问题,专家呼吁大学语文主动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意识、人文关怀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发现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重、课时少,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于是提出符合大学语文自身特点的建议,如朱恒在其文章《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浅谈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中提出: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才是大学语文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人文性不是语文所独有,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都具有人文性。因此,他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突出其自身特点,即文学性,“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事实上,语文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学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课所承担的任务,其他学科也分担着这项重任,而学生的文学教养的形成却是唯有语文课才承担的任务。侧重大学语文的文学性,可以使本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特色突出。因此,要抓住大学语文课程珍贵的30个课时,弥补中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文学性的无暇顾及所造成的缺失,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文学思考和文化批判的能力。而如果想在短时期内面面俱到,反而会无所适从,最终无所收获。
  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无须多论,然而目前面临的是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教材编写思路陈旧、甚至粗制滥造的局面,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从经济利益出发选择教材,质量差的教材也被采用。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学生拿到教材的第一天就丧失了对大学语文课的兴趣,而教师受制于教材的局限,没有发挥才华的空间,无法组织教学,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和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明确课程目标和教材定位,在选择教材时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材的编写应该立足于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选择名篇经典,指向过去;另外,教材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当代大学生视角,体现现代社会特征,启发未来。就目前教材编写情况来看,要避免出现与高中课文重复的文章,进一步改变陈旧观念,增强时代性,减少文言文篇幅,增加当代文学作品篇幅,增添文学批评类文章。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大学语文课程优化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调整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关系到这门课程的生存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养成,意义甚大。
  大学语文虽然已被不少高校列为公共课程,但是其受重视的程度远不及大学英语和马列概论,不少高校没有设立大学语文教研室,没有专任教师,没有统一备课形式,没有形成学术交流,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强,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已经认识到,沿用中学语文的应试教学模式必然会带来大学语文课堂的低效,然而简单照搬中文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失于偏颇,有些专家在反思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时就表现出了担忧:“偏重于给学生进行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灌输,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这样是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精髓的。”
  有关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讨论很多,不少高校教师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建构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将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理念引进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能够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强调三个要素:效果、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在如何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各种措施中,教师根据课程定位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等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最为关键。此外,教师积极的教学反思也会对有效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大学课堂上,教师都遇见过学生只听不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已经成为中国学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动,包括动脑、动嘴、动手,即教师以激发和点拨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现象等产生批判性思考,以课堂自由讨论和发言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形成文学评论短文。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向课堂内要教学效益,更要在课堂外追求教学效益。为了弥补课时不足的局限,教学的课外延伸不可缺少。第一步,教师选择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深刻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现象,不断深入探究各类文化专题,以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探究与剖析;第二步,以各文化专题形成若干学生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批判理解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步,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注意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是对学生的创新之见要予以肯定,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获得思考快乐,这是诱导他们从被动参与教学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阶段;第四步,教师精心挑选几篇学生的文学题材习作和文学评论习作,认真修改,推荐到报刊发表,这是激发学生文学热情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班级有同学发表了文学作品的,大学语文课的课堂气氛就很活跃。除此之外,选修课和专家讲座也是大学语文课外延伸的补充形式,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开设文学专题的选修课,聘请校内外文学专家开讲座,专家的讲座往往起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人效果,促成听讲者产生顿悟。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应进一步开放灵活,注重学习过程,,淡化终结性考核,不再局限于高中语文八股式的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组织了一次讲座,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写成了一篇学术论文等,都应该纳入学科学习的评价标准中,给予其本课程的学分,将课程考核变成一种奖励,而非仅仅是督促。
  在恢复高考之初,语文专家针对当时的教学情况,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时至今日,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困惑、不足和缺憾,课程任务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以崭新的教学理念、高尚的责任意识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化,那么这门课程一定会在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方面显现出它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本文编号:24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4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