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发布时间:2014-07-07 17:41

   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20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造成的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认识社会的新变化,才能正确地把握青少年思想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青少年的心思。只有懂得青少年的心思,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一、 影响青少年思想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现象层面看主要是出现了六个"多样化";从社会运转机制层面看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变化。这些社会变化,就是新的社会现实,笔耕文化传播,就是分析青少年思想产生变化的基础和根据。
    1. 社会现象层面出现的六个"多样化"。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全国现在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000万人。他们活跃了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青少年及其教育者必须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青少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城市的社会组织多种多样。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与过去不同了。人们头脑中"单位"的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众多类型的组织的管理,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加之大量下岗、失业大军的背景,加大了对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压力。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和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这个复杂的结局显然对学生教育工作不利。
    利益关系多样化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底层的状况,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调整这些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加重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分量。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 物质利益的片面性。特别是允许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引发了理论上的混乱,冲击和消解着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最大的物质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工农劳动群众。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激化了欠发达地区的矛盾。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某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2、社会内在机制的新变化
    在以上6个方面的多样化现象后面,是社会生活内在要素、运转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内在要素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杠杆发生变换。在毛泽东时代,在保证人们的基本物质利益
    的前提下,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主要是精神鼓励。新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大胆启动了个人物质利益作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从安徽小岗村发起的包产到户,到城市里的各种改革招法,实质上都是这样的杠杆,或叫做"利益驱动"。这一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各个方面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集体主义被质疑,个人主义大声张,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见利忘义的风气难以挽回。
    经济体制的变换不但导致了一阵又一阵的"下海"潮和经商热,而且使我们自己突然进入了一个毫无准备、十分陌生的新环境。市场经济搞活了市场。但国有企业的出路,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险,转型的具体作法,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党的领导的适应,都要经过探讨才能摸到门径。由于准备不足,漏洞太多,使一些人打着各种旗号,利用权力攫取了人民的公共财产。"金钱万能"、拜金主义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使我们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技术和资金的引进,缩短
    了我们自己探索的时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人们经历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倾覆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也无情地表达了它严峻的一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越来越直白,渗透、颠覆的斗争十分尖锐。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换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从60年代到90年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三次革命:60年代无线电广播的普及,80年代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尤其是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的互动超越了时空限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抛弃了往日的繁文缛节和无用的官腔客套,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

    三、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现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在新的现实面前,人们思想活跃,知识广博,敢于创新,求实务实,爱国奉献等优点。从思想特点看,包括以下诸方面。
    1,要求在物质利益与思想理论相结合的层面说明问题。
    青少年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只有在公平地处理物质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对青少年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虽然社会强调"效率第一,兼顾公平",而青少年的要求是:只有做到了公平,才可能调动积极性,产生效率。社会主义主旋律,如果得不到物质利益公平分配的现实支持,就很容易转化为空洞或反面效应。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作风。
    2,要求面对现实,又不要放弃主旋律。
    青少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表现。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敢于面对、及时反映,不能回避,这才能取得青少年的信任。同时,青少年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不要求以极端的态度对待现实,反对从现实中引申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只有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坚持主旋律的立场,才能受到欢迎。
    3,对于解决思想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社会急剧变革,在青少年的思想上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思想问题的关节点。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热点问题,往往是上面没有表态、下面争议较大的"敏感"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扬冲劲和闯劲,敢于碰硬。如果见到热点绕着走,打官腔搪塞青少年,装聋作哑,哼哼哈哈,就会使青少年极端失望。
    4,人们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
    由于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养育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简单的直线平面式的思维路线遇到现实障碍后的回返运动。逆反心理主要针对着三个方面的对象:架子很大的领导干部,以空洞说教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刮风、起哄式的舆论工具和导向。逆反心理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碍。为了超越逆反心理这一障碍,需要的是全面反映问题的辨证方法。
    5,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
    这是当代青少年进行理性思维追求的新特点。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怀疑的范围和重新检验问题的积极性大为增加。社会的个体对于前人的实践和结论,不是直接接受,而是习惯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他们习惯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或在事实面前说清问题。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接受。因此,非理性的"煽情派"受到冷落。但这种一切经过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的理性追求也延长和重复了认识的过程,具有片面性: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缺少历史的视野;善于微观比较,不善于宏观比较,缺少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善于局部比较,不善于全局性的比较,不能作出全面的结论。这些都是需要引导的。
    6,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由于社会变化急剧,青少年的思想十分活跃,思想问题也大量出现。生活节奏的加快,自身发展的利益,都使得青少年对思想交流的及时性和多渠道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这需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媒体、政府机构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这一特点,作出变通和改进。
    不能否认,在对20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实效化。但同样不能否认,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其特点缺少足够的估计和深入的研究,因此造成了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适应新变化不够,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滞后。因此,当前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紧要的就是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法。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
    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
    1、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留有对象思考的余地。有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这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 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
    从教育的形式上,那种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其实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亲情感染的原则也是属于渐进的方法原则。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调动其父母、亲属、恋爱对象、朋友的亲情力量,就是尊重这一原则的体现。
    3、要坚持真诚可信的原则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真诚原则的体现。真诚才能可信。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不说一句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真话也未必讲完,这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
    真诚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青少年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学生。
    4、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上所说,既然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
    这就需要在涉及难点和热点内容时,理论观点要准确而严谨,理论推论要少而精,主要精力放在运用适当的资料,生动形象地阐释和说明问题,使青少年随时理解和接受。没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就没有深刻性和科学的力量。然而单调地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和推断,同样也不受欢迎。用贴切的事实说明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善于从青少年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提炼出人们一般不曾意想到的固有结论。这样的分析能够产生很大的说服力。这样化解难点和热点问题,容易入情入理,取得实际效果。
    5、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对此十分熟悉,听了第一句话,就能推测出后面所有的内容,这就谈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换为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就会使论证具有新意,便于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6、坚持惩戒管教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大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是非认识问题。但人民内部触犯了法纪,也要受到惩戒和管教,有的还要受到制裁。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借助的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
    对于那些非法行为,没有刑事拘留等惩戒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关键是不能"一拘了之",而是在惩戒的同时仍然热情地作好转化工作。把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有效地实现惩戒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是适应新情况的必然选择。
     



本文编号:2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8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