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生活化——新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24-06-29 05:56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依然很多,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本源,是道德践行的土壤。本文通过生活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对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有所帮助。 本文大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教育生活化之可行性分析。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分析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在理论依据上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维度分析了道德教育何以要生活化;在现实需要上,针对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论证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道德教育生活化之解读。首先对生活和道德教育相关概念做以解释,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提出“生活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本源,学生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体”的新观点,之后从生活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意义性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最后论述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即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道德教育生活化之可行性分析
(一) 理论依据
1.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根源
2. 生活教育运动及其思想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直接依据
3. 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科学依据.
(二) 现实需要
1. 世界道德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 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需要
二、道德教育生活化之解读
(一) 概念释义
1. 生活的涵义
2. 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
(二)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 生活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本源
2. 学生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体
(三)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1. 生活性
2. 实践性
3. 社会性
4. 意义性
(四)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 有利于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感悟和实践能力
4. 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开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之新局面
(一) 道德教育理念:以生活为本源,以学生为主体
(二) 道德教育目标:回归于生活,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1. 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生活性
2. 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三) 道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
2.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生活性
3.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层次性
(四) 道德教育方法:立足于生活,突出道德体验和社会实践
1. 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
2. 创设德育情境,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植
3. 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 道德教育评价:导向于生活,促进学生真正发展
1. 评价目的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
2. 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全面的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97268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道德教育生活化之可行性分析
(一) 理论依据
1.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根源
2. 生活教育运动及其思想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直接依据
3. 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科学依据.
(二) 现实需要
1. 世界道德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 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需要
二、道德教育生活化之解读
(一) 概念释义
1. 生活的涵义
2. 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
(二)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 生活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本源
2. 学生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体
(三)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1. 生活性
2. 实践性
3. 社会性
4. 意义性
(四)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 有利于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感悟和实践能力
4. 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开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之新局面
(一) 道德教育理念:以生活为本源,以学生为主体
(二) 道德教育目标:回归于生活,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1. 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生活性
2. 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三) 道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
2.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生活性
3. 道德教育内容要有层次性
(四) 道德教育方法:立足于生活,突出道德体验和社会实践
1. 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
2. 创设德育情境,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植
3. 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 道德教育评价:导向于生活,促进学生真正发展
1. 评价目的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
2. 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全面的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97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99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