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

发布时间:2020-05-07 04:03
【摘要】: “交往理性”是德国社会批判学家哈贝马斯为了拯救理性和“现代性”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化解理性的吊诡:工具理性僭越于价值理性而造成人的主体性的迷失与偏颇。其旨趣在于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联性。与传统理性“自我中心主义”不同,“交往理性”主张主体与自然界之间、主体与社会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对话、沟通与理解。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担负着化解现代性危机的重任。而且,现代性学校组织范式中,功利主义的组织理念、科层化的组织结构和片面的科学量化管理已使学校发展走入困境。可以说,构建学校组织的“交往理性”范式也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组织的“交往理性”范式秉承整合化的组织人性观,认为组织中的人是主体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人的意义,发挥人的主体性,主张培养具有“主体间性”人格的新型人才;在“交往理性”范式中,各主体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管理过程中,既追求管理效率,更重视发展方向上的人性维度;组织结构上,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形成高度有机化的弹性组织结构;组织的发展目标是构建全员参与、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0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林丹;在互动中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琴;交往行为理论与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2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52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