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美德教育缺失与重建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09 04:58
【摘要】:在道德教育中,美德教育比道德规范教育更具有优先性,因为只有有美德的人才能更好的遵守道德规范。美德意味着善、卓越、优秀等品质,美德教育则是让人拥有这些美德品质,使人向善的教育。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特征排斥了美德教育,道德教育中“行事”的评价标准排斥了美德教育的“成人”评价标准,道德教育内容的可公度性特征排斥了不可公度性的美德教育,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假性存在掩盖了美德教育的真实缺失。第二,美德教育的缺失还体现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失落层面上,现代生活中具体美德概念的多样性与美德概念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性都在深层意义上失落了,而与美德教育直接相连的美德教育的载体也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这些都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失落。第三,中小学生的自身特征和道德生活的特征排斥了美德教育的可行性。 美德教育的缺失总会给我们提出美德教育重建的问题。美德教育重建的可能性来自于人作为人所固有的理性、情感与实践能力,来自于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所必然存在的美德关系。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美德教育可行的载体,以及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美德教育的资源都为美德教育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美德教育的重建是复杂与困难的,这不但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也体现在实践层面上。在当代道德教育中怎样重新界定美德的内涵,美德可以作为知识进行教化吗?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事情。在美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而个人的修身与个人具体的美德实践则是个人美德形成的必经途经,美德实践本身即是目的的特征也就决定了美德、实践与目的在本源上的统一。中小学生美德的形成不但与学校教育有关,而且也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着很大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确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自然美德,注重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个体美德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提倡做一个好人是与个人美德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则是青少年美德形成的实践场所,而社会中关于“善”的文化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富仙;大学生信息道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5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55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