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11 10:41
【摘要】: 我们一般认为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遵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规律,只要按照这些规律培养学生他们就会循序渐进,连续不断地发展。非连续性教育从人的生存境遇出发来理解人、理解教育,认为人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生成有非连续、非规律的一面。这一教育思想把学生生存中的难题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而开启了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试通过对以博尔诺夫为代表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进行理论评介,以期找到理解我国教育的一种新视角、发现解决我国现存教育问题的一个新思路。 非连续性教育认为已往的两种典型教育观,无论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发展”的教育观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积极的“塑造观”都是以人的连续性发展为基础,而忽视了人发展的非连续性,非规律性的一面,主张要与人的非连续性发展相适应进行非连续性教育。人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非连续性的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哲学理论认识、理解人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知识论哲学寻求“人是什么”这个人类永恒问题的解答,理性人的定义铸就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理解的基本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人类理性能够发现、掌握、利用其规律性,因而教育理论的发展就意味着对人的发展规律或教育规律的不断发现。而发展的规律性是一种连续性,因为这种发展就其过去来说是可以说明的;就其未来来说,又是可以预测的。存在哲学认为若要真正认识人、理解人,不能只问“人是什么”,不能仅从知识论、从人的机能出发来说明人,重要的是要从人的生存处境来理解人.而从生存中具体人的发展来看,由于人的存在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社会生活的多变性,人并非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生成是非连续、非阶段、顿悟的。人发展的非连续性首先表现在人的情感、愿望、兴趣等非理性成分中,与系统连贯的理 性思维不同,它们是非连续、个体性、突变的;其次,做人是一系列 的行为和事件,事件是我们既不能预料也不能解释的事情,是非连续 的;再次,从内在的立场来看,人的自我的生成,作为对非本来自我 的否定和对本来自我的肯定,是非连续的、飞跃的、顿悟的.因此,, 人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虽然以往教育基本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 成就,但由于它只看到了作为一般过程的人发展的规律性、连续性的 一面,而忽视了作为具体的人发展的非规律性、非连续性的一面,有 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把学生看作一种认识对象、一个客体;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人;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无 视学生生存中的难题。困而连续性教育必须以非连续性教育作为它的 补充。 非连续性教育认为生活中复杂的、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人的 情绪、情感等因素都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活中一些突 然出现的、非连续的偶然性事件如危机、遭遇、觉醒、挫折等对人一 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事件也是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形式, 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属于生活一部分的危机总是与新起点联系在一 起,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危机、走出危机.遭遇是人们面对陌生事物 的一种存在经验,它在教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与某种教材的 遭遇来说,如果应用这一思想,将导致对以往的教学观念的重大修正, 因为要对精神世界产生真正的内在理解,真正的遭遇是必不可少的。 人的成长从内在的立场来看是自我的生成,要解放内部力量,必须唤 醒学习者沉睡的自我意识,使他能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并为自 己负责,因此唤醒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易遭受 失败、挫折的打击,虽然挫折、失败具有危害性,但如果主体对其有 克分的认识并适当运用,可以发挥对人发展有利的一面,它可促进自 我的成长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总之,这些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的 ‘教育范畴,使教育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不再是一种 单一的知识教育的模式,而是知、情、意总体人的发展. 2 h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教育理论、教育问题的研究有重要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这一思想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 种新视角.以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教育分类来反观我国教育, 可以说在我国的教育观念中两者都有。决阿较来说,我国教育更注 重对人发展规律的寻求,认为只要按照人的发您律有计划、有目的、 有意识地 育教学,学生就会越来越完善。因此危机教育、挫折 教育等生存领域的教育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这一思想 为解决我国一些教育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虽然我国教育特别是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 的.但近几年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青少年心理疾病增多、青 少年自杀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冬玲;;一类积分微分方程周期解的稳定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祖濂;;如何选择非连续累计自动秤[A];首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巩增泰;;非连续模糊系统与模糊Henstock积分(英文)[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3 许鹤华;周蒂;;非连续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穆华;陈才菁;穆玉娥;;翟镇煤矿井下重复采动后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特征[A];2005年度山东煤炭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温星桥;高新;周祥福;湛海伦;邱剑光;黄文涛;;应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人前列腺上皮细胞[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陵顺;卢建华;;基于MAX1524的DC-DC转换器的设计[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岳玮宁;王衡;汪国平;;同步语音辅助的非连续汉字手写输入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8 吴健;曾和平;;超短强激光场中分子电离解离行为及控制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吴浚郊;张翼飞;张锐;;采用非连续体变形分析(DDA)方法对气冲造型过程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10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张翼 采访整理;“非连续变革”时代:中国公司的机会[N];中国经营报;2009年

2 郭信麟;指数权证或有可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王祝堂;西马克囊括全球新铝带冷连轧线建设[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4 子微;没有人理解量子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国训;SP“猫腻”出新招[N];财经时报;2006年

6 中研博峰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顾问 焦明哲;移动流媒体:创建“离散眼球经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7 王其;资金面微妙变化增添市场变数[N];证券时报;2007年

8 王亚丽;新型换热器将释放节能潜力[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周凤迟;邮市:调整态势不改 观望气氛渐浓[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记者 姜成坤;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电[N];大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田荣;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张运良;冰载荷的识别及冰激振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罗钟琳;蛋白质折叠的全原子非连续分子动力学模拟[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聚;混杂系统理论及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郑凯;基于Filippov微分包含解的非平滑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叶祥记;广义节点无网格法理论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贺豪杰;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青霞;空间分数阶对流—扩散方程的数值解及其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超;频域卷积混合盲分离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凤银;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双进;非连续C_f/Cu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及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汪巍巍;DDA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1年

4 李健;离子注入NiFeCo/Ag非连续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2年

5 范静海;改进接触力元模型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卫中;双卧轴搅拌机工作装置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吕敬亮;关于几类算子的若干新不动点定理[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鑫 ;成人生精小管cDNA表达文库构建及小管生精细胞的分离[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9 姜媛媛;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下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潘桂妮;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单对叠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8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58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