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自由及其限度

发布时间:2020-05-24 19:43
【摘要】: 本文主要是探讨儿童在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问题。教育自由是指儿童在教育中免除教育者或学校的某种干预或强制,能够参与社会为儿童提供的基本的教育,通过教育而获得自由行动的能力,从而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儿童的教育自由问题,是近代以来伴随着权利观念兴起并且向教育渗透而产生的问题。权利观念向教育领域渗透的过程,使得自由观念在教育中逐步得到确立,由此而引发出教育强制的合理性危机问题。教育作为一强制性概念——教育即强制,与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在逻辑上便可能产生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与矛盾涉及成人与儿童、理想与自由、善与自由等方面。教育自由的价值合理性在于它能够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教育的平等、正义、责任与秩序等价值的实现。 儿童在教育中的基本的自由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在自由的积极意义上,它是指儿童能够参与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在消极的意义上,它是指儿童在教育中能够免除任意干预或不正当强制,包括儿童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在人类的教育实践史中,,存在着儿童自由的两种极端形态,即儿童自由缺失和儿童自由过度。儿童的基本的教育自由要求教育者扬弃传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主张一种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育。儿童的教育自由亦是有限度的,此种限度为教育的强制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担保,即当儿童的自由超越了这个限度,对教育秩序、他人利益以及儿童自我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时,教育者就必须通过正当的强制手段,而恢复儿童的基本的教育自由之状态。教育者对儿童的强制并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基本的自由精神,即引导儿童认识到他人权利的存在并以宽容精神来对待儿童在自由方面的过失。 从观念形态的教育自由走向实践形态的教育自由,其可能性在于从至善的概念转向共同善的概念,并将教育看作是社会公共意志的反映;因此,教育自由乃是立足于共同善以及社会公共意志的要求。教育自由走向实践形态的条件在于,教育理念下自由的保证在于承认权利对善的优先性,自由理念下的教育的保证在于承认强制的合理性并不能通过强制而实现。然而,最为根本的保证在于教育自由理念的制度化建设。只有将教育自由理念在基本的教育制度中得以体现,儿童的教育自由才能够真正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小朝;;萨特文学艺术创作论中的自由问题[J];东方论坛;2011年03期

2 马晓颖;;自由与必然关系的康德式解决——论康德的先验自由[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童兵;;“新闻自由”的表述与践行——传统马克思主义与非传统马克思主义两种视角的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贾高建;;马克思的自由观[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沈亚生;;人学视域中的自由观论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胡玻;;“主体的物化就是实在的自由”——论马克思的自由观[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谢地坤;;自由与宗教——从谢林的“自由论”谈起[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维祥;;关于自由的思考[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樊华;;论律师的自由[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涂怡超;;宗教民间外交与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冯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迫切课题——读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俊慧;名片网并非一无是处[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2 徐远明;由“布利丹效应”想到的[N];人民武警;2006年

3 刘峰;从“布利丹效应”看领导决断能力[N];南京日报;2008年

4 刘峰;从“布利丹效应”看领导的决断能力[N];北京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秦旭东;“纳西古乐”名誉权纠纷案尘埃未落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8年

7 邓晓芒(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N];长江日报;2005年

8 澳大利亚默尔本大学法学院 比较宪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卡罗林·伊万斯;法治与宗教[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当代法国哲学:差异与自由[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方晓;布什赞越南民主建设显著进步[N];东方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元;加缪新人本主义哲学探要[D];复旦大学;2005年

3 邹函奇;冷战后宗教与美国对华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4 曾宇辉;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6 邹佰峰;论社会主义与自由[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朱颖;德沃金的“原则”法理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振涛;自由与受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灿;生命空间的开拓[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夏天成;柏格森绵延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许娜;论萨特自由观的实质[D];吉林大学;2008年

5 连尉尉;理解政治[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侃;自由从存在中涌现[D];贵州大学;2007年

7 蒋闯;走出必然性的迷雾[D];吉林大学;2009年

8 蔡卫华;自由的追求与超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丹;自由何以可能[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郭红明;论马克思的自由观[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8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8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6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