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建构圈促进学生课堂深度互动研究
【部分图文】:
通常来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学生参与的质量和数量成正比[21]。为此,本研究将两个阶段的全部教学过程录制为视频文件,存档后并将其转换为音频文件,采用机器识别(本研究采用的是科大讯飞语音转换平台)加人工识别的方法,把师生互动过程转录为文本文件。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量”由统计数据直接得出,参与的“质”则是采用DOK(Depth of Knowledge)[22]知识深度评价模型(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知识深度)、DOE(Depth of Explanation)[23]问题解释深度等级量表(评价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解释深度)以及《小学生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示范性量表》[24](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表达能力)等评价方法得出。DOK知识深度模型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模型,现已成为美国评价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该模型分为4个层次(等级),如图1所示。DOE问题解释深度量表是通过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思考后所形成的知识或认知所进行的评价,该评价量表分为7个等级,如表1所示。(三)教学过程
第二阶段:调研报告的形成方式与第一阶段相同,但上课方式不同。上课前,教师先将所有小组的调研报告初稿张贴在教室后方的板报上或教室的墙壁上,然后调整教室座椅布局,围成一圈。课上前半段时间,各小组分别观看其他组的报告,后半段时间,师生就坐,采用知识建构圈的方式进行汇报与讨论,小组成员在倾听互动的同时要做相应的记录,讨论完后各组要将讨论的观点建议、问题解释以及后续推进的目标等写在研究报告上。本研究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进行了调整知识建构圈中师生位次、建立会话规则、明确协商机制以及整合教学内容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迭代,如图2所示。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两个阶段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出学生在第二阶段平均发言频次为26.3次,明显高于一阶段的平均频次值15.6次;平时发言(包括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解释以及非直接回答问题的发言等)少甚至不发言的学生的参与次数明显提升(如13号同学),而一些课堂上过于积极主动的学生的参与次数有所下降(如15号同学),如图3所示。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发言更加民主,另一方面表面化的问题明显减少(如“蜗牛有腿么?”等类似问题),如编码表2所示。2. 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作亮;;深层次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的有效方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赵海霞;黄雅;梁静;邹红英;;在线环境下学习者基于问题解决的协作知识建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年05期
3 姜强;药文静;晋欣泉;赵蔚;;变革与新生:基于众包的自组织协同知识建构研究——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化变革研究之一[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年06期
4 马慧;;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电子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J];宁夏教育;2016年11期
5 任剑锋;;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协同知识建构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7年06期
6 马宁;吴焕庆;崔京菁;;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7 陈珍芳;包正委;;知识建构情境下的评价指标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8 邹剑霞;叶冬连;万昆;兰国帅;;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为例[J];数字教育;2016年01期
9 向琦艳;;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13期
10 郭丽芳;;电子书包的有效应用:从程序性学习走向知识的意义建构——《角的度量》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张家华;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陆晓红;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俊汝;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效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雪;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在线交互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蓉;网络平台中任务驱动的协作知识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4 王幸丹;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徐盼盼;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建构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朱姣姣;教师工作坊活动中协作知识建构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7 宋蕾;基于慕课的群体知识建构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8 万悦;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性阅读平台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喻芹芹;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璟;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1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6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