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生命理解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19 14:51
生命的境界里,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倾听者,也是生命的看护人。人在倾听生命、看护生命的同时,与人的整个生存环境、其他生命体建立起了理解的关系,进入一个由内在生命构成的世界,这就是理解的过程。生命在没有被理解之前,一切都处在有限的未决状态。一旦进入了理解的环境,就展开了生命存在方式和表达意义的无限可能。生命的意义生成于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生命个体交融的时刻——理解,理解中一方不仅重新规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给另一方生命开拓了可能造成的意义世界。 教育是一项关涉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事业。理解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存在时所必然要发生的事实。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生命理解的历程。教育所追求和最终所要达到的,不是那种一方压倒另一方,一方压倒一切地注入他个人见解的强制性力量,使得另一方必须接受的存在方式,而是力图在生命与生命的交往、理解过程中,扩大、改变生命存在方式能力的可能性。这一时刻是一方理解生命的时刻,也是生命意义凸现的时刻。但是,当下教育中生命理解的“缺席”,使整个教育过程无视生命的“前理解”存在。“一厢情愿”式的灌输阻碍了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生命本该体验到对话、碰撞、吸纳、融合的快乐,可是被当下的教育剥夺了太多的可能性、创造力,而成为一个个的“标准件”流行于社会中。没有了生命活力的教育,不能够算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本真来看待教育、改善教育。生命理解的教育中,理解意识、理解精神发轫于生命,流动在生命的历程中,基于“前理解”的自然生发而形成“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得以丰满,个体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这样的教育倾听着生命、看护着生命,从而使个体在生命理解的过程中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理解的具体样态进行梳理,对认知型、人文型、生命型这三种生命样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理解就意味着是一种未决的存在、一种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0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解与生命
(一) 理解的历史样态
1. 认知型理解
2. 人文型理解
3. 生命型理解
(二) 生命理解的意蕴
1. 生命:未决的存在
2. 生命:源于创造的存在
3. 生命:意义的生成
二、识读生命理解
(一) 生命理解的概念
(二) 生命理解的特征
1. 人文性
2. 自我理解性
3. 融合性
4. 对话性
(三) 生命理解的结构
1. 前理解的存在
2. 视界的融合
3. 非中心性交往
4. 对话
5. 意义的生成
三、审视教育场阈中生命理解的失落
(一) 教育价值观的设定消解教育主体的“前理解”
(二) 功利化追求淹没个体生命的自我理解
(三) “分数崇拜”模糊教育主体的“视界融合”
(四) 科学主义造成教育的祛理解化
(五) 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遮蔽教育交往行为
四、生命理解的教育建构
(一) 教育要重视个体生命的“前理解”
(二) 教育要善于引导个体生命不断实现自我理解
(三) 教育的过程要促进生命个体的“视界融合”
(四) 教育的目标要成全生命的理解
(五) 教育交往要实现非中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90128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0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解与生命
(一) 理解的历史样态
1. 认知型理解
2. 人文型理解
3. 生命型理解
(二) 生命理解的意蕴
1. 生命:未决的存在
2. 生命:源于创造的存在
3. 生命:意义的生成
二、识读生命理解
(一) 生命理解的概念
(二) 生命理解的特征
1. 人文性
2. 自我理解性
3. 融合性
4. 对话性
(三) 生命理解的结构
1. 前理解的存在
2. 视界的融合
3. 非中心性交往
4. 对话
5. 意义的生成
三、审视教育场阈中生命理解的失落
(一) 教育价值观的设定消解教育主体的“前理解”
(二) 功利化追求淹没个体生命的自我理解
(三) “分数崇拜”模糊教育主体的“视界融合”
(四) 科学主义造成教育的祛理解化
(五) 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遮蔽教育交往行为
四、生命理解的教育建构
(一) 教育要重视个体生命的“前理解”
(二) 教育要善于引导个体生命不断实现自我理解
(三) 教育的过程要促进生命个体的“视界融合”
(四) 教育的目标要成全生命的理解
(五) 教育交往要实现非中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文杰;论哲学解释学视阈下的语文生命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2 张健;小学生理解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刚;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90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9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