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教育的探寻
发布时间:2020-12-17 06:12
在历史的画页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人类有意识的本能时,就不停地对人的本性及其反映出的一系列现象进行追寻。人性作为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对人类世界的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人本身的创造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必须了解自己存在的真相、理解人性,才能幸福地生存于社会。我们认识人性不仅仅是描绘人的“本性”,更是为了使我们生活的更像一个人。而教育就是要把人从低级进化到高级,从野蛮领入到文明,从蒙昧发展到睿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教育已上升到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教育被作为制度化存在的今天,其工具化的特征和功利性的目的日益突现,当它盲目跟进科学时代的步伐时却漠视了生命存在,忽视了人性意义,丧失了人格,脱离了现实日常生活。在追问应然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过程中,我们应反思实然的教育。只有当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情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才能实现启蒙的价值,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本文就旨在阐述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实现人性的完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人性的认识
(一) 人的自然属性
(二) 人的能动理性
(三) 人的道德属性
(四) 人的社会属性
二 教育中非人性化的表现
(一) 人文精神的失落
(二) 创造冲动的消解
(三) 自由意志的压抑
(四) 个性的丧失
(五) 人格的扭曲
(六) 道德的失范
三 教育中非人性化的归因分析
(一) 科技至上的文化霸权
(二) 工具理性的咄咄紧逼
(三) 实利主义的恶性膨胀
(四) 教育的唯权意识
(五) 教育者的强力意志
四 走向人性化的教育构想
(一)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 创立以人的发展和人性陶冶为指向的教学观
(三) 建立以人性完善为宗旨的方法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培育人性的教育[J]. 陈云恺. 教育科学. 2003(02)
[2]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J]. 牛利华. 教育科学. 2002(05)
[3]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 程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08)
[4]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5]论人生目的[J]. 孙英.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6]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 许世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4)
[7]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J]. 陈云恺.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4)
[8]和谐教育论[J]. 苏富忠.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9]论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J]. 陆杰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2(03)
[10]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J]. 金生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02)
博士论文
[1]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 刘济良.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21544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人性的认识
(一) 人的自然属性
(二) 人的能动理性
(三) 人的道德属性
(四) 人的社会属性
二 教育中非人性化的表现
(一) 人文精神的失落
(二) 创造冲动的消解
(三) 自由意志的压抑
(四) 个性的丧失
(五) 人格的扭曲
(六) 道德的失范
三 教育中非人性化的归因分析
(一) 科技至上的文化霸权
(二) 工具理性的咄咄紧逼
(三) 实利主义的恶性膨胀
(四) 教育的唯权意识
(五) 教育者的强力意志
四 走向人性化的教育构想
(一)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 创立以人的发展和人性陶冶为指向的教学观
(三) 建立以人性完善为宗旨的方法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培育人性的教育[J]. 陈云恺. 教育科学. 2003(02)
[2]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J]. 牛利华. 教育科学. 2002(05)
[3]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 程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08)
[4]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5]论人生目的[J]. 孙英.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6]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 许世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4)
[7]人性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J]. 陈云恺.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4)
[8]和谐教育论[J]. 苏富忠.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9]论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J]. 陆杰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2(03)
[10]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J]. 金生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02)
博士论文
[1]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 刘济良.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21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92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