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渊源及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梳理
发布时间:2021-02-01 12:18
"素养"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本世纪初生成"核心素养"理念并成为教育改革潮流,最近5年多来经过本土化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性教学目标思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发布,新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具象了该框架。在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去认识核心素养,可以促进新课程观的建构,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文章来源】:荆楚学刊. 2020,21(0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图(2018年版)
基于教育部的核心素养定义,作为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成果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提炼为两大素养,依次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每大素养再细化为三个基本要点,总共18个基本要点依次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并给出了每个基本要点的主要表现描述(见图2)[12]。三、核心素养的实践意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完善论思想[J]. 兰久富,周竹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2]“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五个“回归”[J]. 娄小明. 教学与管理. 2019(20)
[3]马克思视域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实践意蕴[J]. 李晓阳. 荆楚学刊. 2019(03)
[4]教育价值的追寻与守望——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再认识[J]. 张晓华,刘旭东.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 余文森.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1)
[6]“核心素养”概念本土化及甄选和构建原则研究[J]. 蒋永红. 教师教育论坛. 2016(12)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8]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张华.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4)
[9]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张娜. 教育科学研究. 2013(10)
本文编号:3012763
【文章来源】:荆楚学刊. 2020,21(0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图(2018年版)
基于教育部的核心素养定义,作为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成果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提炼为两大素养,依次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每大素养再细化为三个基本要点,总共18个基本要点依次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并给出了每个基本要点的主要表现描述(见图2)[12]。三、核心素养的实践意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完善论思想[J]. 兰久富,周竹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2]“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五个“回归”[J]. 娄小明. 教学与管理. 2019(20)
[3]马克思视域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实践意蕴[J]. 李晓阳. 荆楚学刊. 2019(03)
[4]教育价值的追寻与守望——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再认识[J]. 张晓华,刘旭东.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 余文森.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1)
[6]“核心素养”概念本土化及甄选和构建原则研究[J]. 蒋永红. 教师教育论坛. 2016(12)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8]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张华.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4)
[9]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张娜. 教育科学研究. 2013(10)
本文编号:301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01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