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07:11
  “范式”这一概念由库恩提出,原本只限于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使用,旨在解释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近年来,“范式”已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解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文运用范式这一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进行历史考察、现状审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究。 近代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三种不同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它们分别是技能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职业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和劳动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每一种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在实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入21世纪之后,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当人们谈到“技术教育”时,其含义不仅仅是传授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和提高技术素养。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在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围绕着某种技能的操作和训练而进行的技术教育,仅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做准备的技术...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绪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概念界定
        (一) 范式
        (二) 技术教育与技术教育范式
    三、 研究基础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回溯
第一章 我国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及范式
    第一节 我国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我国古代的技术教育
        二、 我国近代的技术教育
        三、 我国现当代的技术教育
    第二节 我国百余年来主要的技术教育范式
        一、 技能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
        二、 职业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
        三、 劳动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
第二章 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的产生
    第一节 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的产生背景
        一、 当代社会转型及其对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二、 知识转型及其对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三、 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对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四、 原有的技术教育范式的“矛盾”与“危机”
    第二节 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
        一、 理论基础
        二、 基本观点
        三、 实践范例
第三章 应对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策略
    第一节 对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基本认识
        一、 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力: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二、 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过程:渐变与突变的结合
        三、 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形式:要素与整体的协调
        四、 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性质: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第二节 应对技术教育范式转换的具体策略
        一、 加强技术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 夯实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三、 加强技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四、 走出传统技术教育评价的“藩篱”
        五、 多渠道开发技术教育的物质资源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中小学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J]. 周晓波.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2)
[2]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J]. 郭冲辰,陈凡,樊春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5)
[3]论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J]. 靖国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02)
[4]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J]. 杨庆峰,赵卫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4)
[5]“基础教育”辨析[J]. 陈桂生.  上海教育科研. 2002(04)
[6]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 丁邦平.  比较教育研究. 2002(01)
[7]深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 于慧颖.  教育研究. 2001(12)
[8]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J]. 林德宏.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4)
[9]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J]. 文军,童星.  湖南社会科学. 2001(01)
[10]范式与课程研制方法论探究[J]. 郝德永,赵颖.  课程.教材.教法. 1999(07)



本文编号:318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8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