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教育的“类生命”走向
发布时间:2021-07-06 05:12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①这篇蕴涵真知灼见的文章发表以来,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新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者从自由、体验、幸福、情感、死亡等不同视角提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唤醒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这是对我国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有力回应: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加上当前教育中功利主义肆虐、工具主义膨胀,导致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异化,致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和个体生命意识几乎是缺失的;而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迎接全球化挑战,迫切需要唤醒人之个体主体意识和舒展人之个体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主体性与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与其对人自身、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命教育从充分发挥人之个体主体性、关注人之个体生命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无疑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还应更清楚地看到,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教育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迫切需要唤醒学生之个体生命意识,又亟待考虑西方社会个体生命意识过分张扬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的...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类生命”识读
(一) 人之生命发展的历时态考察
1. “群体生命”:古老的生命历史——满足生存
2. “个体生命”:现存的生命状态——完善生命
3. “类生命”:追求中的生命理想——走向自由
(二) 人之生命发展的共时态审视
1. “人与自身”的生命之维
2. “人与他人”的生命之维
3. “人与社会”的生命之维
4. “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维
(三) 立体架构中的“类生命”意蕴
1. “类生命”思想的历史演变
2. “类生命”意蕴
二、“‘类生命’教育”阐释
(一) “‘类生命’教育”的内涵
(二) “‘类生命’教育”的出场语境
1. 马克思关于人之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
2.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
3. “类”问题的凸显——人类面临生存困境
4.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之必然——立足民族、放眼世界
5. 生命教育的使命——舒展个体、关注人类
(三) “‘类生命’教育”对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与超越
1. 更开阔的视野
2. 更丰富的内涵
3. 不断自我超越的理论气质
4. 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人类情怀
三、“‘类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一) “‘类生命’教育”的意蕴
1. 个体生命的适当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前提
2. 生命的和谐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基础
3. 走向自由——“‘类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 “‘类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1. 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融合和全球价值观的确立——“‘类生命’教育”的价值观
2. 文化的综合创新——“‘类生命’教育”的“软环境”
3. 自由、和谐的“类人格”——“‘类生命’教育”的理想人格
(三) “‘类生命’教育”的原则遵循
1. 生活化原则
2. 超越性原则
3. 主体间性原则
4. 和谐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67598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类生命”识读
(一) 人之生命发展的历时态考察
1. “群体生命”:古老的生命历史——满足生存
2. “个体生命”:现存的生命状态——完善生命
3. “类生命”:追求中的生命理想——走向自由
(二) 人之生命发展的共时态审视
1. “人与自身”的生命之维
2. “人与他人”的生命之维
3. “人与社会”的生命之维
4. “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维
(三) 立体架构中的“类生命”意蕴
1. “类生命”思想的历史演变
2. “类生命”意蕴
二、“‘类生命’教育”阐释
(一) “‘类生命’教育”的内涵
(二) “‘类生命’教育”的出场语境
1. 马克思关于人之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
2.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
3. “类”问题的凸显——人类面临生存困境
4.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之必然——立足民族、放眼世界
5. 生命教育的使命——舒展个体、关注人类
(三) “‘类生命’教育”对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与超越
1. 更开阔的视野
2. 更丰富的内涵
3. 不断自我超越的理论气质
4. 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人类情怀
三、“‘类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一) “‘类生命’教育”的意蕴
1. 个体生命的适当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前提
2. 生命的和谐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基础
3. 走向自由——“‘类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 “‘类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1. 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融合和全球价值观的确立——“‘类生命’教育”的价值观
2. 文化的综合创新——“‘类生命’教育”的“软环境”
3. 自由、和谐的“类人格”——“‘类生命’教育”的理想人格
(三) “‘类生命’教育”的原则遵循
1. 生活化原则
2. 超越性原则
3. 主体间性原则
4. 和谐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67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26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