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教育认识论
发布时间:2021-09-05 19:52
美育思想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西方在古希腊城邦制国家时代也有较为系统的描述;但将这种教育活动称之为“美育”,并在实践中实施,却仅有200多年历史。1795年,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以书信体形式发表《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也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我国近代最早公开提倡美育,并把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的当首推清代学者王国维。今天,人们对美育的理解已极大丰富,按其认识发展的路途,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美育是以“美”为内容的知识教育;美育是以“审美”、“美感”为培养目的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中境界、是按照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所谓“立美教育”,就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审美精神,全面育人的教育活动。“审美”、“借美”、“境界”、“立美”等,正是本书的立论基础。 为什么提“立美教育”?这是因为:“立美教育”的提出是美育理论认识发展升华的结果,是教育理论逻辑发展推进的必然。立美教育是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与落实的必由...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立美教育”提出的必然
一、 “立美教育”--美育认识发展升华的结果
(一) 美育:以“美”为内容的知识教育
(二) 美育:以“审美”、“美感”为培养目的的情感教育
(三) 美育:按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
二、 “立美教育”--教育理论逻辑发展推进的必然
(一) 实现目的的教育是教育
(二) 遵循自然(身心发展)的教育是教育
(三) 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教育
(四)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一) 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
(二)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
第二章 “立美教育”的理论架构
一、 “立美教育”的内涵
二、 “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美学基础
(二) 文化学基础
(三) 心理学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四) 系统科学基础
三、 “立美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 “审美”教育模式
(二) “立美教育”模式
(三) 教育美=艺术美×科学美
(四) “立美教育”模式的基本过程
(五) “立美”模式的包容性
第三章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一、 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融合互渗
二、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一) 知识转换生成与审美对象的重构
(二) 学科教育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三) 立美教育课堂教学环节
第四章 学校德育工作的立美设计
一、 德育作品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一) 德育作品美
(二) 德育作品美的存在
(三) 德育作品美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二、 德育活动形式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一) 德育活动中介结构形式与立美创造
(二) 德育形式美的欣赏(美的效能)
第五章 学校管理工作的立美设计
一、 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审美分析
二、 学校管理审美化的特点
(一) 导向的崇高性
(二) 情理交融性
(三) 影响深远性
三、 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一) 管理者的立美
(二) 被管理者的立美
(三) 管理媒介的立美
(四) 管理关系的立美
四、 立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 以塑造完美的人为目的的制度管理
(二) 以提升人的境界为内涵的价值管理
(三) 以塑造人的个性为特征的人性管理
(四) 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使命的激励管理
第六章 教师职业的立美塑造
一、 观念、能力:教师职业立美的主观条件
(一) 教师职业立美的观念
(二) 教师职业立美的审美能力
二、 游戏、语言:教师职业立美的媒介
(一) 游戏精神:自由创造
(二) 语言工具:对话人生
三、 情境、心意、品悟:教师职业立美的路径
(一) 情境交融的和谐
(二) 心意相通的自由
(三) 品悟浑然的超拔
四、 艺术、风格、智慧:教师职业立美的境界
(一) 应目之境:教育艺术
(二) 会心之境:教育风格
(三) 畅神之境:教育智慧
第七章 校园文化的立美设计
一、 现代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
(一) 审美凝聚功能
(二) 审美协调功能
(三) 审美陶冶功能
二、 校园文化品位“立美”的尺度
(一) 考察学校校园文化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备
(二) 考察学校的关系是否和谐
(三) 考察校园文化的特色是否鲜
三、 现代校园文化环境的立美构成
(一)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审美化
(二) 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审美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育概念考察[J]. 汤杰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J].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3]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4]对话人生与教育[J]. 夏正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04)
[5]美育三议题[J]. 檀传宝. 江西教育科研. 1997(05)
[6]论美育的当代发展[J]. 姚晓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7]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 徐碧辉. 哲学研究. 1996(12)
[8]文化繁衍与教育[特约稿][J]. 罗宾·圣克莱尔·巴罗,黄向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01)
[9]教育学和美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水平──兼论"美学教育观"概念的建立[J]. 檀传宝. 中国教育学刊. 1995(03)
[10]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J]. 黄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04)
博士论文
[1]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 钟以俊.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关怀生命[D].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8598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立美教育”提出的必然
一、 “立美教育”--美育认识发展升华的结果
(一) 美育:以“美”为内容的知识教育
(二) 美育:以“审美”、“美感”为培养目的的情感教育
(三) 美育:按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
二、 “立美教育”--教育理论逻辑发展推进的必然
(一) 实现目的的教育是教育
(二) 遵循自然(身心发展)的教育是教育
(三) 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教育
(四)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一) 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
(二)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
第二章 “立美教育”的理论架构
一、 “立美教育”的内涵
二、 “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美学基础
(二) 文化学基础
(三) 心理学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四) 系统科学基础
三、 “立美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 “审美”教育模式
(二) “立美教育”模式
(三) 教育美=艺术美×科学美
(四) “立美教育”模式的基本过程
(五) “立美”模式的包容性
第三章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一、 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融合互渗
二、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一) 知识转换生成与审美对象的重构
(二) 学科教育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三) 立美教育课堂教学环节
第四章 学校德育工作的立美设计
一、 德育作品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一) 德育作品美
(二) 德育作品美的存在
(三) 德育作品美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二、 德育活动形式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一) 德育活动中介结构形式与立美创造
(二) 德育形式美的欣赏(美的效能)
第五章 学校管理工作的立美设计
一、 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审美分析
二、 学校管理审美化的特点
(一) 导向的崇高性
(二) 情理交融性
(三) 影响深远性
三、 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一) 管理者的立美
(二) 被管理者的立美
(三) 管理媒介的立美
(四) 管理关系的立美
四、 立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 以塑造完美的人为目的的制度管理
(二) 以提升人的境界为内涵的价值管理
(三) 以塑造人的个性为特征的人性管理
(四) 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使命的激励管理
第六章 教师职业的立美塑造
一、 观念、能力:教师职业立美的主观条件
(一) 教师职业立美的观念
(二) 教师职业立美的审美能力
二、 游戏、语言:教师职业立美的媒介
(一) 游戏精神:自由创造
(二) 语言工具:对话人生
三、 情境、心意、品悟:教师职业立美的路径
(一) 情境交融的和谐
(二) 心意相通的自由
(三) 品悟浑然的超拔
四、 艺术、风格、智慧:教师职业立美的境界
(一) 应目之境:教育艺术
(二) 会心之境:教育风格
(三) 畅神之境:教育智慧
第七章 校园文化的立美设计
一、 现代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
(一) 审美凝聚功能
(二) 审美协调功能
(三) 审美陶冶功能
二、 校园文化品位“立美”的尺度
(一) 考察学校校园文化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备
(二) 考察学校的关系是否和谐
(三) 考察校园文化的特色是否鲜
三、 现代校园文化环境的立美构成
(一)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审美化
(二) 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审美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育概念考察[J]. 汤杰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J].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3]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4]对话人生与教育[J]. 夏正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04)
[5]美育三议题[J]. 檀传宝. 江西教育科研. 1997(05)
[6]论美育的当代发展[J]. 姚晓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7]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 徐碧辉. 哲学研究. 1996(12)
[8]文化繁衍与教育[特约稿][J]. 罗宾·圣克莱尔·巴罗,黄向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01)
[9]教育学和美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水平──兼论"美学教育观"概念的建立[J]. 檀传宝. 中国教育学刊. 1995(03)
[10]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J]. 黄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04)
博士论文
[1]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 钟以俊.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关怀生命[D].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8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38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