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16:24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嬗变引起许多道德问题。当人们反思这些道德问题时,常常习惯性地把它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对应起来。自近代正规教育产生以来,为了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无不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寄予了厚望。人们不断地夸大道德教育的作用,从国家到社会一直在强调学校的道德教育责任,而当教育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时,社会又对它盲目地横加指责。学校的道德教育越来越步履艰难,越来越陷入困境。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全景考察,道德及道德教育虽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但它们并不因此而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当今学校德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的主要议题之一。当我们对道德教育寄予很高期望或探讨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好它的功能时,有一个前提性的命题值得研究者反思:学校的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是无限可能的?对这一问题所抱有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道德教育理想,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行动,也影响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厘清学校德育自身的作用限度,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定位学校德育的价值,也有利于学校德育明...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三) 个人教育实践经验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 德育作用有限论
(二) “美德是否可教”
(三) 认识的不足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
(一)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过程
第一章 学校德育“万能”还是“无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一、“道德教育万能论”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万能论”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万能论”
二、“道德教育无用论”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无用论”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无用论”
三、历史的反思
(一) 卓越的贡献与认识的不足
(二) 历史的反思:走出神话回归本真
四、德育功能认识论的转变
(一) 德育功能认识:从泛化到本质
(二) 德育功能认识:适应性与超越性并存
第二章 德育的地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德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
(一)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及其核心作用
(二) 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及其有限作用
二、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变化及其有限作用
(一)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由什么决定?
(二)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变化
三、德育在个体道德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
(一) 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惟一影响源吗?
(二) 德育对儿童道德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吗?
第三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上):德育手段的有限性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作用限度
(一) 规约的道德价值之于生活价值的多元性之局限
(二) 封闭、稳定的德育内容之于生活流变性之局限
(三) 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意义之于现代生活的局限
(四) 过分狭隘的德育内容之不利教育影响
二、学校德育方法的作用限度
(一) 人类实践活动方法之一般局限性分析
(二) 德育活动方法之特殊性与局限性分析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美德可教”之限度
(一) 道德的境域性与个体性
(二) 道德的“知”“行”合一
(三) 间接道德经验作用有限
第四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下):教师的道德影响限度
一、教师自身素质与其德育影响限度
(一) 教师德育素质的内涵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限度
二、外在制约条件与教师的影响限度
(一)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校的支持程度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教师──走下道德权威的圣坛
(一) 教师:道德学习者而非道德权威
(二) 提升教师道德生活质量 提升教师道德影响力
第五章 德育影响特点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隐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二、延时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 什么是德育的延时性效果?
(二) 延时性效果在德育各功能中的体现
三、负效应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 关于教育负效应的内涵的研究
(二) 两种教育现象的负面德育效应
四、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德育追求实效,更要注重过程
(一) 德育实际功效与德育的期望永远存在差距
(二) 道德教育应该重过程而不是唯结果论成败
第六章 有限的道德生活与有限的道德教养
一、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
(一) 社会:个体的日常道德生活与道德发展
(二) 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及道德影响
二、学校德育:有限的道德生活养成学生有限的道德素质
(一) 有限的道德经验
(二) 非自主的道德情感
(三) 不稳定的道德行为
(四) 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强于学校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一览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J]. 程天君,吴康宁. 教育研究. 2006(08)
[2]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J]. 黄启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5)
[3]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J]. 孟万金. 教育研究. 2006(02)
[4]游走在“高尚”与“平庸”之间——当代青年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选择[J]. 张华. 青年研究. 2006(01)
[5]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J]. 丁钢华. 上海教育科研. 2005(12)
[6]论问题的选择[J]. 张掌然. 求索. 2005(09)
[7]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 唐汉卫. 教育研究. 2005(09)
[8]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郭元祥. 教育研究. 2005(09)
[9]现代化、教育及关于教育的神话[J]. 荀渊.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5)
[10]论德育的能力限度[J]. 佟雪峰. 思想·理论·教育. 2005(07)
本文编号:349127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三) 个人教育实践经验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 德育作用有限论
(二) “美德是否可教”
(三) 认识的不足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
(一)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过程
第一章 学校德育“万能”还是“无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一、“道德教育万能论”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万能论”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万能论”
二、“道德教育无用论”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无用论”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无用论”
三、历史的反思
(一) 卓越的贡献与认识的不足
(二) 历史的反思:走出神话回归本真
四、德育功能认识论的转变
(一) 德育功能认识:从泛化到本质
(二) 德育功能认识:适应性与超越性并存
第二章 德育的地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德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
(一)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及其核心作用
(二) 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及其有限作用
二、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变化及其有限作用
(一)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由什么决定?
(二)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变化
三、德育在个体道德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
(一) 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惟一影响源吗?
(二) 德育对儿童道德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吗?
第三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上):德育手段的有限性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作用限度
(一) 规约的道德价值之于生活价值的多元性之局限
(二) 封闭、稳定的德育内容之于生活流变性之局限
(三) 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意义之于现代生活的局限
(四) 过分狭隘的德育内容之不利教育影响
二、学校德育方法的作用限度
(一) 人类实践活动方法之一般局限性分析
(二) 德育活动方法之特殊性与局限性分析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美德可教”之限度
(一) 道德的境域性与个体性
(二) 道德的“知”“行”合一
(三) 间接道德经验作用有限
第四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下):教师的道德影响限度
一、教师自身素质与其德育影响限度
(一) 教师德育素质的内涵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限度
二、外在制约条件与教师的影响限度
(一)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校的支持程度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教师──走下道德权威的圣坛
(一) 教师:道德学习者而非道德权威
(二) 提升教师道德生活质量 提升教师道德影响力
第五章 德育影响特点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隐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二、延时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 什么是德育的延时性效果?
(二) 延时性效果在德育各功能中的体现
三、负效应与德育的有限作用
(一) 关于教育负效应的内涵的研究
(二) 两种教育现象的负面德育效应
四、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德育追求实效,更要注重过程
(一) 德育实际功效与德育的期望永远存在差距
(二) 道德教育应该重过程而不是唯结果论成败
第六章 有限的道德生活与有限的道德教养
一、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
(一) 社会:个体的日常道德生活与道德发展
(二) 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及道德影响
二、学校德育:有限的道德生活养成学生有限的道德素质
(一) 有限的道德经验
(二) 非自主的道德情感
(三) 不稳定的道德行为
(四) 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强于学校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一览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J]. 程天君,吴康宁. 教育研究. 2006(08)
[2]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J]. 黄启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5)
[3]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J]. 孟万金. 教育研究. 2006(02)
[4]游走在“高尚”与“平庸”之间——当代青年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选择[J]. 张华. 青年研究. 2006(01)
[5]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J]. 丁钢华. 上海教育科研. 2005(12)
[6]论问题的选择[J]. 张掌然. 求索. 2005(09)
[7]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 唐汉卫. 教育研究. 2005(09)
[8]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郭元祥. 教育研究. 2005(09)
[9]现代化、教育及关于教育的神话[J]. 荀渊.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5)
[10]论德育的能力限度[J]. 佟雪峰. 思想·理论·教育. 2005(07)
本文编号:3491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49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