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公安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6-04-28 21:50
[论文摘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为全面提升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安院校急需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这其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才能有力促进教师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坚持可持续的教师队伍发展战略,才能不间断地提升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核心的培养人才竞争力;只有坚持全面协调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才能从多维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公安院校 教师队伍 复合应用型 公安人才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个体素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同等重要。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对公安院校教师的个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深层转型。
一、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
在本文中,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是指能胜任两个以上警种工作的公安本科人才,,但通常以两个警种为基准。鉴于胜任以素质为前提,而素质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养为保障,因而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在横向素质结构上至少应具有两个警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纵向素质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知识结构上,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公安基础理论和两个公安警务学科基本知识,具备与两种警务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两种警务应用技术开发的理论知识;第二,在能力结构上,应当具备两种警务程序所需的思维技能、身体技能和技术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分析和解决两种警务实践常见问题的能力,进而具备初级的综合警务管理能力和警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在素养结构上,应当具备涵盖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身心素养在内的全面的个人素养和忠诚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上述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素质结构突出强调了人才的多元性、实用性、保障性和创新性。
二、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机制对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要求
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是建立在使学生学会理论、具有知识,学会操作、具有能力,学会做警、具有素养,学会发展、具有潜力的培养机制基础之上的。这一培养机制对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第一层面:具有广博的公安理论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现代科学正显露出一种综合化的发展方向,文理学科间的水乳交融愈发明显。因此,为实现公安本科教育与教学目标,提升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的培养质量,公安院校教师除应具备广博的公安理论知识之外,还应紧跟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更新,以使自己具有:(1)立足全球视野观察、分析警务发展趋势的能力;(2)立足中国实际、运用多种科学理论创新中国公安理论的能力;(3)立足现实和多种科学理论,解决警务实践问题的能力。当然,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对公安院校教师理论知识“广博性”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广博性”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发展和各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公安理论知识也会不断更新。公安院校教师首先应及时吸纳新的公安理论知识,其次还应吸纳新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断把这些新的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以使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与公安民警队伍建设的时代性相适应。
(二)第二层面: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在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中所占比例既大又杂,其内容不仅涉及警务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且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标准化,直接关系到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不仅对理论教学教师尽快向“双向型”教师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还对专门从事实验、实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公安院校教师应当具有以下实践教学能力:(1)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多方面的示范、指导能力;(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第三层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科学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
公安院校教师掌握广博的公安理论和多方面的实践教学能力,只是确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解决了“授什么”和“授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接下来的“怎样教”与“怎样学”问题也同样重要。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因而,公安院校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遵循教学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力使学生理解掌握预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并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授课氛围趣味盎然,意味着学生们在兴奋愉快的情绪的促进下,能主动思考学习的内容,对收获的真理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更可贵的是,能意识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创造性的领会及应用知识,足以为自己感到自豪并有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而,投身于公安理论教学和公安实践技能训练,选择科学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也同样重要。公安院校教师应在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使自己能够灵活地选择各种方式、方法组织教学。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充分挖潜公安院校教师人才资源
人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各项工作都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如此。何谓以人为本?不外乎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以重视人的因素为前提,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人性化管理落到实处。在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一切依靠教学人才办学的思想,构建和谐的教师发展氛围,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力提升教师工作的能动性和进取心。
1.创建教师事业发展机制,稳定并不断吸纳优秀教师人才。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优秀的教师队伍才是大学办学的最重要资源,才是高水平大学崇高地位得以建成、维护、夯实的根基。纵览全球,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高水平大学都把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当作高校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是:不能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更应把教师当作一种崇高事业。高校只有创建一整套能使教师展现其才、发展事业、实现抱负的制度化机制,才能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共同发挥稳定、吸纳优秀教师人才的效应。为提升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以教师事业发展机制创建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对教师个人而言,只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作一种崇高的事业过程而非职业过程,才能具有强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发展。公安院校教师的事业发展难免遭受自身被评价的影响,中肯的教师评价能够触动个人发展的内因,促使教师主动地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自身发展;相反,不客观、不公正、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则不利于调动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性,甚至会使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堵死了教师发展的路子。以往的公安院校教师评价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终结性评价,也叫事后评价或规范性评价,是对教师某一段时间以来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分析和定性,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对教师个人的鉴定工作。接受评估的教师往往无法参与其中,甚至连评价结果也无从获知。这样的教师评价不论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的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复合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队伍付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专业发展动力,因此,对公安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笔者认为,只有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的问题。
3.构建教师能动性激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从定义出发,激励作为一个通用术语,‘适用于各种动机、欲望、需要、希望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力量’。由此可见,激励的对象应该是人,更准确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的员工或接受领导的对象。不可否认的是,激励对象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在现代教育管理课题里,如何激发公安院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公安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已成为教育领导者常省常新的问题。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同样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目的在于改善教学工作质量,实现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目标。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核心的培养人才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极力强调的内核实质。就公安高等教育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凝练办学特色,使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能够在公安理论研究与公安科技创新、教学水平、服务公安实践与公安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地体现出优于或强于其他同类院校的能力。
1.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是基础。一所大学里,教师处于培养人才的第一线,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又是教育服务社会的原生力量。同样地,孕育学校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软实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助力也在教师。梅贻琦先生曾借孟子语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先生在论办学时同样认为:“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周培源也说过:“一所大学办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决定因素或根本标志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队伍阵容是否强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古今中外,绝无例外。”上述诸位著名学者的共识启发我们: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否足够优秀。只有教师队伍能够胜任并完成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学校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才可以得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可靠保障。
2.提升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依据学校组织性质及其目标的特定性,学校核心竞争力包含以下若干层面的内涵:其一,能使学校的竞争力长期处于同业中的优势地位;其二,使自身办学与科研特色得以保持,对手难以复刻;其三,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是一个被动的概念,需要不断升级换代。这三个内涵均说明,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是支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首先,学校长期保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学术水平为基础的,而这种学术水平要靠一定数量的教师人才来支撑;其次,学校的特色竞争优势是靠专门人才的专门技术水平形成的,离开了高新技术人才,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最后,从核心竞争力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表现可以推断,创新和发展是培育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与源泉,这对人才的层次同样提出了较高要求。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先生总结说:“学校的声誉不在它的校舍大小与人数多寡,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授业教师,一所学校要想站稳脚跟,教师一定要出色。”可见,拥有一批能对组织发展与进步起关键作用的稀缺人才是学校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文化是源泉。教师文化是蕴藏于教师队伍中的一类潜意识,反映了一所学校教师团队的集体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操守,奠定大学的层次与内涵,无形地体现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公安院校教师文化之所以被认为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源于其自身系统内独特鲜明的生态文化属性,是伴随学校的发展历程在公安院校教师队伍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它根植于公安院校教师队伍中,并为全体公安院校教师所共有,难以被其他行业和其他学校教师所模仿和替代。它有机整合了学校的各个系统机制,支撑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流畅地运行,塑造了公安院校教师各自的归属感、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着不同于行内同侪乃至优于对方的文化传统和环境,孕育了全校全体同仁上下一心,顺应发展、引领潮流的正确价值观。因为它的无形性,使得其很难被认清和仿造,保证了自身发展的长程性和稳定性。因此,有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素)在于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学科成长的机制。其中大学精神是统帅,它是大学师尊学友共同的价值体系,包括办学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它是大学长期发展历程中各种优秀文化需求交织、共融和构建的统一体。教师文化是公安院校文化的核心,在公安院校核心竞争力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公安本科院校的文化积淀而言,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更需要加强以教师为主体的文化建设。
总之,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是一项兼具高度理论性与广泛实践性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目标多维、内容繁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公安院校领导直至全体教职工应长期不懈努力的一项战略目标。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虽是该项艰巨工程的一项子工程,但其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和艰中之艰的难度。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公安院校领导和教师队伍管理部门应立足于战略高度,从创建体制机制入手,为建设一支适应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本文编号:35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