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析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6-04-28 20:55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课堂模式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批评,主要因为其理念、方法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脱离了教学理论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为破解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保守和僵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转向。促进教学模式转向的主要策略包括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管理制度两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情境建构主义 高校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所遵循的范式和程序,它是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产物。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强调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课堂讲授。随着情境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向。所谓情境建构主义,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理论,它在教学上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二是教学应以实践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教学应尽可能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在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本质的转变,探索这些转变的原因和策略对于创新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困境,难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基于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建构主义不仅在教学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而且在实践上也推动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
  (一)教师角色的转向
  在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师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向。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主角,是课堂的主宰者,决定着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传授知识只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才是其最本质的职责。正如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Glasersfeld)所说:“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 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1.由主导者转向指导者。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集“导演”和“编剧”角色于一身,不仅替学生选择教学内容,而且主导着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在按照他自身的思维来安排教学,而学生的意见是被排斥在外的。情境建构主义则认为,高校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到知识的线性传递,而是学生探究未知世界、养成健全人格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前台”退居“幕后”,专心做好一个指导者。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不再是把知识从书本上搬进学生的大脑,而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2.由权威者转向学习者。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无上的权威,是不容任何学生质疑的。正是由于这种所谓的权威意识,导致教师主观地认为自身的学识是超过学生、领先于学生的。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无意识地放弃了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不仅指导、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时刻在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启发自身思维、深化自身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因此,在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转变为向学生学习、向教学过程学习的学习者。
  3.由“独行者”转向合作者。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由教师唱“独角戏”,教师独自编写教学大纲、独自实施教学、独自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但是,随着教学活动日益复杂化、开放化,教师的“独角戏”越来越难以唱下去。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等众多知识领域。此时单凭一位任课教师显然是难以完成指导任务的。此时任课教师需要和相关课程教师合作来指导学生,合作的内容包括协作编制课程大纲、指导学生实训、提供理论解释、创设问题情境等。
  (二)学生角色的转向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把师生看作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有研究证实,传统的教学过程置学生于一种消极等待的状态,学生的主体自主活动、主体间交往活动和非理性主体性全部缺失。在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师生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的职责不是等待教师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而是自己主动承担起学习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1.由被动接受者转向自主学习者。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成为知识从书本转移到学生“容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一个被动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简化成了记忆、重复书本知识。这种把学生视为“容器”的学生观造就了众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是造成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缺乏的重要原因。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追求真理、追求自我实现的鲜活生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有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在求知欲望的激励下自主设定目标来引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来发展自己的过程。
  2.由旁观者转向参与者。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把学生视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旁观者,学生被排斥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之外。当前高校中出现的基础课程实效性低下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课程与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的后果。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有权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有权对教学过程发表意见和建议,有权对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学生的参与不仅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帮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质量。由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后,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课程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布置、课堂文化的塑造等。
  3.由适应者转向研究者。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被动适应课堂的环境与文化,即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很少能够对课堂环境与文化提出建设性的见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长期以来都在适应教师设置的环境和文化,从来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学生并不是高校课堂环境与文化的适应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研究者。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观,对环境和文化的体验最直接,在课堂环境与文化的建设中最具有发言权。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环境与文化的研究者,学生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环境与文化建设意见,才能与教师协同保障课堂环境与文化的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堂环境,包括课堂场地布置、设施布局、座位安排等;二是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的规章制度、教室文化、同学文化等;三是学习经验,主要是对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的转向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受教育思想的制约,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这种教育思想催生了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成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成为常见的教学情境。这种违背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而且阻碍了学生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型人格的发展。
  随着情境建构主义的兴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正在向行动导向式教学转变。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是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是依据认知规律来创设学习情境。在这种教学观的支配下,行动导向教学应该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行动导向教学与灌输式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斯蒂尔(Stichl)认为,在真实环境和模拟环境中的教学是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符号环境中的教学都不属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将教学放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进行,把学习的中心地位还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很多,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

  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转向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促转向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源在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本人认可了新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模式才可能实现转向。
  1.转变教师的思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指导、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而且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会触及教师现有的利益,很容易导致教师的抵触。能否取得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支持,是教学模式转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转变教师的思想,首要工作是要让教师在思想上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暂时的利益牺牲将会给自己、学生和学校带来更多的收获。但是,转变经过传统教育思想长期浸润的教师的思想,将会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需要改革者具有巨大的勇气、坚定的决心、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协力支持。当然,转变教师的思想紧紧依靠理论与政策宣传还远远不够,必须将理论学习、思想沟通、局部实践引导等举措统筹起来协同推进。
  2.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过程的概念性认知,它包括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它直接决定着具体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记”等行为都是传统教学理念渗透的结果,要改变这些行为,关键是要让教师在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缺陷的基础上掌握情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做好周密的部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学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组讨论、境外研修、个人自学等方式促进教师深入掌握情境建构主义理论;二是要制定学习考核机制,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注重实践引导,可以在一个系或一个专业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试点,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
  3.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情境建构主义看来,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在知识上,不仅要精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要熟悉相近专业的知识,更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在能力上,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更要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当前,高校教师的素质离这些要求尚有不小差距,这也是教学改革长期以来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以高校教师现有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显然是难以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的,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转变教学模式的关键点。从教师教育理论来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以采取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二)创新管理制度促转向
  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规范和要求,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标准。所有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约束,也受到管理制度的激励。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1.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作为“管人”的规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待遇、信心和态度。高校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在适应传统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诞生的,它与情境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有着本质的矛盾。因此,推动现行教学模式的转向,需要改革相应教师管理制度。由于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必须稳步推进、循序实施。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政策的调整,要把情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项教师管理政策中,确保教师管理制度逐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够消弭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励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模式。
  2.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保障制度,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评价和激励的规范,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质量。情境建构主义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把中心地位还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评价指标”。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产物,其本身已表现出滞后性,也不可能适应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因此,实现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行动导向式转变,必须在情境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系统化地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核心是改革学业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和课堂管理制度。



本文编号:35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