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简论实践取向的高师教育学TRE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6-04-28 21:00

  [论文摘要]TRE教学模式已被证明是一种能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文章将此模式引入高师教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5.角色互换。经过一次角色体验活动后,小组成员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对活动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每个成员都至少担任一次教师角色进行模拟体验,使所有师范生都分别成为整个角色体验训练的参与者、 观摩者、学习者和评价者。

  三、进一步完善高师教育学TRE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议

  1.教师要树立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有些教育学教师或学者看来,教育学教学主要是形成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应着重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而实践是学科教学法课程或实习课程的任务,所以教学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在当前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学课程实行中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偏向,树立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
  2.重新合理设计、编排教育学教材,精选应用性强的内容开展体验教学。高师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指导教育实践的应用性课程,承担着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等多重任务。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为54课时),教育学课程往往很难在保证学生全面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又有时间开展角色体验训练教育实践能力,况且,教育学课程中并非所有章节的内容都需要或适合采用TRE教学模式,如教育学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目的等内容就不适合用来模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时间因素,对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再加工,调整课程的比例结构。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可通过精讲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而用较为充裕的时间加大实践操作环节,选择适宜情景模拟化的章节内容开展TRE教学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与团队活动、学校德育、课堂管理、教学过程这几个章节实施TRE教学模式。
  3.协调与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关系,整合课程资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与教育见习实习共同构成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担负着培养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任务。”因此教育学实施TRE教学模式要与其他教育类课程互相配合,最好是成立师范生技能训练的领导机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加以统筹安排。具体做法是:在理论讲授上,对这三科教学内容加以提炼与整合,删除相互重复的部分。如对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都包含的“学生发展特点”内容加以整合,对教育学科与学科教学论都包含的“教学原则、方法”内容加以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实践上,提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任课教师均采用“角色体验”教学模式授课并使之与教育实习、模拟课堂比赛等相结合,多学科、多途径协调开展体验教学。各相关课程教师应经常交流教学情况,协调要求,发现问题,联合攻关,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达到更加完善的实践效果。
  4.改革学科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课程考评范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理性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课程的评价大多采取期末书面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忽视能力、态度、情感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轻视。因此,应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一方面,改变原来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的做法,将教育实践能力考核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的角色体验实践进行量化评价,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并重的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由教师评价的做法,对于学生实际教育能力的考核,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
  总的来说,高师教育学TRE教学模式建构一种能帮助师范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改变了公共教育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给教育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的有效性,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今后的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编号:35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