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后MOOC时代基于SPOC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1:11

  本文关键词:后MOOC时代基于SPOC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几年,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多元化的阶段,并逐渐衍变为多种在线学习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MOOC的发展已经进入“后MOOC时代”。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特别是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有了新的解决思路,突出表现在近几年流行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既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是针对MOOC的某些不足而创建出的新模式,或者说是受MOOC的启发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类,它是对MOOC后续发展的继承、完善和不断超越。SPOC将优质丰富的MOOC资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流程实现重构和创新。对内而言,SPOC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外来说,SPOC推动了大学的品牌效应。在本校中,利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教学,是适应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构和必然趋势。这既为SPOC学习构建了学习环境,又为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研究主要是在国内外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联通主义理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本文在比较MOOC与SPOC优缺点的基础上,探索运用教学相关理论,基于混合学习理念,借鉴翻转课堂模式,提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且对该模式的四个核心过程:前端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教学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利用我校现有的Blackboard平台,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探索性实践。并且通过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是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这为我校进行混合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研究在本校现有的教学平台Blackboard上基于SPOC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趋于混合化、学习过程趋于网络化、学习方式趋于多样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MOOC SPOC 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TP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5
  • 1.4.1 研究内容13
  • 1.4.2 研究方法13-15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5-21
  • 2.1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2.1.1 MOOC15
  • 2.1.2 后MOOC15-16
  • 2.1.3 SPOC16-17
  • 2.2 理论基础17-21
  • 2.2.1 建构主义17-18
  • 2.2.2 系统论18-19
  • 2.2.3 联通主义理论19-21
  • 3 基于SPOC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21-31
  • 3.1 基于SPOC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21-22
  • 3.2 基于“混合理念”的设计思想22-23
  • 3.3 信息化教学典型流程及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提出23-28
  • 3.3.1 信息化教学的典型流程23-25
  • 3.3.2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25-28
  • 3.4 基于SPOC的教学设计的技术支撑28-31
  • 3.4.1 Blackboard平台的简介28
  • 3.4.2 Blackboard平台的优势28-29
  • 3.4.3 Blackboard的开展网络教学的优势29-30
  • 3.4.4 利用Blackboard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流程30-31
  • 4 基于Blackboard平台开展混合教学实践31-43
  • 4.1 学习者分析31-34
  • 4.1.1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31-33
  • 4.1.2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33-34
  • 4.1.3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34
  • 4.2 教学目标分析34-35
  • 4.3 课程活动过程35-39
  • 4.3.1 课程引导问题设计35-36
  • 4.3.2 学习资源设计36-38
  • 4.3.3 课堂活动设计38
  • 4.3.4 课程评价设计38-39
  • 4.4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39-43
  • 4.4.1 学习者接受程度分析39-40
  • 4.4.2 学习者学习效果分析40-41
  • 4.4.3 课程实施的过程的满意程度分析41-43
  • 5 结论与展望43-45
  • 5.1 研究结论43
  • 5.2 研究的不足43-44
  • 5.3 研究的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远峰;成人学习动力探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3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罗锡武;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J];学习导报;2003年08期

5 何善平;从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学习方式多样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6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7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8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9 王玉喜;;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0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让合作学习在逆境中重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 吕启春;;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韦彩红;;如何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钮荣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妙;;让数学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10 黄春妙;;浅谈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把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行浙江东阳支行 吴新国 周龙飞;银行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永寿县店头中学 刘俊锋;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全面促进有效教学[N];咸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要在真学习上下功夫[N];酒泉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天然;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行为[N];大连日报;2010年

6 刘继芳;浅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学习”内涵[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蒙硕;浅谈医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翟爱霞;浅谈如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N];太行日报;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学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张钰e

本文编号:403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03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a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