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中教育状况的影像呈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中教育状况的影像呈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是强国之本,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根基,直接影响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育中不断出现新的状况,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乡村教育题材电影是以乡村作为主要叙事空间,以乡村教育为主要表现对象,集中反映乡村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主体及教育观念等内容,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进行思考的艺术作品。本文以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分六个部分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价值意义,接着梳理了研究综述,对乡村教育题材电影进行概念界定,阐述了相关电影的创作概况,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趋势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分析了电影中乡村教育的地域环境特征,其主要表现在独特的自然地理面貌、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经济区域特点三个方面。电影中有贫瘠荒凉的高原荒漠、巍峨雄伟的高山峡谷和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在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闭塞受限的中部地区以及发展不均的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乡村教育存在明显的经济区域差异。第三部分揭示了电影中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其主要表现为简陋的教学环境、稀缺的教育经费、混乱的学制结构和参差不齐的教师资源四个方面。乡村学校有破落的校址校舍和简陋的教学设施,贫困的乡村经济、艰难的政府拨款和有限的民间捐助导致乡村教育经费匮乏,乡村学校里年级结构残缺,教师资源短缺,只有少量坚守的乡村教师和短暂停留的支教老师。第四部分概括了电影中乡村学校教育主体的形象特征,主要包括草根式的乡村教师、精英式的支教老师和苦难的乡村学生三类。乡村教师普遍有着农民式的身份,无私质朴地担当多重角色,遭遇苦难悲剧的命运,却始终坚守在乡村学校;支教老师往往具有大城市高学历或高收入的身份,在艰苦的乡村环境下成长蜕变;乡村学校主要有遥望与等待的留守儿童、自强好学的贫困学生和自尊无奈的大龄女学生。第五部分梳理了电影中的乡村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乡村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支教政策下融入的现代教学理念和乡村环境下两极分化的教育观念三个方面。乡村学校有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单调的教学方式;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知识决定论和学习无用论两种教育观念;在支教背景下新文化知识日益传播,先进教学方法不断碰撞融合。第六部分基于电影文本分析对电影中乡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做出思考,主要从乡村教育地域差异、教育本质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等方面切入,认为乡村教育应打破地域限制,全面关注各地典型的教育问题;要突破对教育资源物质层面的过多关注,加强对教育内涵的思考;要重视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教育;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入。电影中乡村教育的地域差异反映了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其中诸多乡村教育问题虽然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一定的解决,但仍然缺乏根本上的制度性解决措施,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世纪 乡村教育题材电影 乡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9
-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意义9-11
- 一、研究背景9-10
- (一) 乡村是大陆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9
- (二) 乡村教育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9-10
- 二、研究价值意义10-11
- (一) 理论价值10
- (二) 实践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1-18
- 一、乡村教育题材电影相关概念界定11-12
- (一) 乡村教育的概念11
- (二) 乡村教育题材电影的界定11-12
- 二、新世纪乡村教育题材电影创作评述12-14
- (一) 数量上整体偏少13
- (二) 题材来源丰富多样13-14
- (三) 主题内容重点突出14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一) 现有的研究成果14-17
- (二) 研究的趋势及不足17-18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8-19
- 一、研究方法18
- (一) 文献研究法18
- (二) 内容分析法18
- (三) 学科交叉研究18
- 二、创新之处18-19
- (一) 选题与内容的创新18-19
- (二) 视角与方法的创新19
- 第一章 乡村教育地域环境的影像呈现19-32
- 第一节 独特的自然地理面貌19-25
- 一、贫瘠荒凉的高原荒漠20-23
- 二、巍峨雄伟的高山峡谷23-24
- 三、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24-25
- 第二节 多样化的民族特色25-29
- 一、传统的汉民族文化25-26
- 二、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26-29
- 第三节 鲜明的经济区域特点29-32
- 一、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30
- 二、闭塞受限的中部地区30-31
- 三、发展不均的东部和东北地区31-32
- 第二章 乡村教育资源状况的影像呈现32-49
- 第一节 简陋的教学环境33-38
- 一、偏僻破落的校址校舍33-36
- 二、破旧简陋的教学设施36-38
- 第二节 稀缺的教育经费38-43
- 一、贫困的乡村经济39-40
- 二、艰难的政府拨款40-41
- 三、有限的民间捐助41-43
- 第三节 混乱的学制结构43-46
- 一、年级结构的残缺43-46
- 二、年龄层次的差异46
- 第四节 参差不齐的教师资源46-49
- 一、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47-48
- 二、短暂驻留的支教老师48-49
- 第三章 乡村学校教育主体的影像呈现49-79
- 第一节 草根式的乡村教师形象49-56
- 一、绽放在乡村土壤里农民式的身份50-51
- 二、无私质朴的多重角色担当51-54
- (一) 对教育的坚守与奉献51-52
- (二) 对留守儿童的陪伴与呵护52-53
- (三) 家长式的关怀与照顾53-54
- 三、苦难悲剧却始终坚守的命运54-56
- (一) 恶劣环境下的清贫坚守54-55
- (二) 苦难里奉献生命的悲剧55-56
- 第二节 精英式的支教老师形象56-64
- 一、大城市高学历或高收入的身份56-58
- (一) 拥有殷实工作生活的精英人士56-57
- (二) 怀揣崇高教育理想的知识分子57-58
- (三) 带着私心而来的高校大学生58
- 二、艰苦环境下的成长蜕变58-62
- (一) 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练58-59
- (二) 复杂环境里矛盾冲突化解59-61
- (三) 无私奉献的人性品格触动61-62
- 三、离开或坚守的动人结局62-64
- (一) 带着收获与感动离开62-63
- (二) 短暂离开后又坚定归来63
- (三) 不曾离开的始终坚守63-64
- 第三节 苦难的农村学生形象64-79
- 一、遥望与等待的留守儿童65-74
- (一) 孤独与等待中的不安童年65-70
- (二) 深沉的情感表达与寄托70-74
- 二、自强好学的贫困学生74-77
- 三、自尊无奈的大龄女学生77-79
- 第四章 乡村教育理念的影像呈现79-95
- 第一节 乡村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79-85
- 一、传统的教学内容79-82
- (一) 简单的基础课程79-81
- (二) 稀缺的素质教育81-82
- 二、单调的教学方式82-85
- (一) 不规范的方言教学82-83
- (二)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83-85
- 第二节 支教政策下融入的现代教学理念85-92
- 一、新文化知识的传播85-88
- (一) 课堂知识的普及85-86
- (二) 课外知识的拓展86-87
- (三) 城市文化观念的融入87-88
- 二、先进教学方法的碰撞融合88-92
- (一) 游戏教学法88-89
- (二) 快乐教学法89-90
- (三) 情景教学法90
- (四) 户外实践教学法90-91
- (五) 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91-92
- 第三节 乡村环境下两极分化的教育观念92-95
- 一、知识决定论92-93
- 二、学习无用论93-95
- 第五章 对电影中乡村教育状况的思考95-101
- 一、打破地域限制,全面关注各地典型的教育问题95-96
- 二、突破对教育资源物质层面的过多关注,加强对教育内涵的思考96-97
- 三、重视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97-98
- 四、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教育98-99
- 五、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入99-101
- 结语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附录: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目录105-107
- 致谢107-10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
2 李政涛;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09期
3 翟明磊;复兴学校:悲壮的民间乡村教育远征[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02期
4 周谷平,陶炳增;20世纪初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薛飞;;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03期
6 曾祥伍;;乡村教育何时不再困惑[J];乡镇论坛;2006年09期
7 冯华;;乡村教育信息[J];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Z2期
8 章利华;;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9 罗建河;韩迎春;;乡村政府职能弱化与乡村教育资源的消逝[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10 徐志辉;王文岭;;乡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于乡村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辉;孟桂英;;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兼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惠娟;;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玉国;;“离土”视域下中国乡村教育问题考察——兼论乡村教育之人文重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惠卿;;学陶师陶 改革乡村教育[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吕志伟;赵冬梅;;我的乡村教育观——让科学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吕云飞;张光辉;苗磊;;“乡村教育”运动思潮原因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晓明;周慧梅;;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乡村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8 刘军;莫志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赵焕娥;;办好乡村教育 带动全村致富[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10 李自典;;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国家、社会团体与民众的互动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钟发全;乡村教育,否定之中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乡村教育走出荒漠唯有依靠反哺[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以瑾;乡村教育:为现代人重建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铁芳 本报记者 靳晓燕;乡村教育:呵护儿童少年快乐成长[N];光明日报;2010年
7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教育是生活与生命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苏婷 通讯员 顾松灿;乡村教育精彩上演“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郭立场;重建乡村教育[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10 ;相振港:用心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娟;苏南乡村教育研究(190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博;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连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孝亮;周葆儒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D];苏州大学;2016年
4 韩水;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中教育状况的影像呈现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5 蒋兴梅;扎根乡土:突围的有限与可能[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常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乡村教育的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绍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袁方成;财政短缺下的乡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阮美玲;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芳;乡村学校的衰落与乡村教育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大陆乡村教育题材电影中教育状况的影像呈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7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