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代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对代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开启了民办教育的法制化道理,适用于此领域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非学历培训行业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期。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技术的重大进步,而其迅速的发展则在悄悄地引导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已达6.88亿,互联网将无缝地融入中国居民的生活中,全民上网已成为趋势。互联网向传统行业逐一渗透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互联网行业和教育行业的先行者们都已经开始涉足互联网教育,创业者们正在摸索着找寻行业的机会和突破口,资本界也已快速的介入这座“金矿”。互联网教育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风口。互联网化、大量资金流入,必然带来大量创业者进入教育培训领域,这就为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更是被环境、技术推动着前进发展。互联网对于教育本身的颠覆在于重新配置和整合了教育资源,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独享性,提高教育效率及效果。而对于多年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企业而言,面临的则是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佳的机遇。从非学历教育培训企业从事的核心培训业务来看,互联网对其各个环节及要素都进行了极大的改造。面对如此状况,传统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很多机构在“变”与“不变”中权衡,在“如何变”中摸索探寻答案。本研究在参考大量文献后,选择北京A教育集团为案例,在交代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分析A教育集团的融资情况、组织架构及产品、服务、营销模式得出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对业务内容、管理结构等做出调整以顺应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使用“PEST分析法”结合“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A教育集团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竞争环境分析,详细对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展开分析,使用竞争环境分析理论,五力分析模型在动态环境下分析竞争环境,并对A教育集团所具备的优势、劣势进行了阐述。由此,对A教育集团发展策略提出了参考方向,即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升级、产品线创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完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配合业务调整而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从而得出对于传统非学历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启示。旨在为身处互联网背景下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发展参考,为接受教育者提供更为高品质的优质教育服务产品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 非学历教育培训 内外部环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2.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第一章 绪论15-28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5-19
- 一、研究背景15-17
- 二、研究意义17-19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9-26
- 一、相关理论19-23
- 二、国外研究现状23-24
- 三、国内研究现状24-26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6-27
- 第四节 研究主要创新点27-28
- 第二章 北京A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28-42
- 第一节 基本情况28-32
- 一、融资情况28-29
- 二、组织架构29-32
- 第二节 业务现状32-38
- 一、产品矩阵32-34
- 二、服务模式34-35
- 三、营销模式35-38
- 第三节 问题分析38-41
- 一、 缺乏持续的产品创新优势38-39
- 二、 过于依赖传统线下营销39-40
- 三、 服务质量监管系统性不足40
- 四、 事业部制导致严重资源内耗40-41
- 第四节 小结41-42
- 第三章 A教育集团发展环境分析42-62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42-54
- 一、 政治法律环境42-46
- 二、 经济环境46-49
- 三、 社会文化环境49
- 四、 技术环境49-53
- 五、 小结53-54
- 第二节 北京A教育集团竞争环境分析54-62
- 一、 现存竞争者分析55-57
- 二、 潜在进入者分析57-59
- 三、 替代品分析59
- 四、 供应方分析59-60
- 五、 需求方分析60-61
- 六、 小结61-62
- 第四章 A教育集团发展对策研究62-74
- 第一节 产品策略62-64
- 一、 原有产品升级为线上与线下组合模式62-64
- 二、 基于相同客户群的新产品品类扩展64
- 第二节 营销策略64-69
- 一、 巩固优化线下销售渠道65-68
- 二、 加强网络营销建设68-69
- 第三节 完善服务质量69-70
- 一、 明确建立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间的沟通机制69-70
- 二、 打破营销承诺与服务不一致现象70
- 三、 服务项目实现线上线下结合70
- 第四节 管理结构调整70-74
- 一、 总部成立互联网中心71-72
- 二、 总部组建营销中心72
- 三、 总部改建产品中心72
- 四、 重新整合分公司结构72-7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4-77
- 第一节 结论74-75
- 第二节 展望75-77
- 一、 传统培训机构未来发展趋势75
- 二、 不足75-77
- 参考文献77-80
- 后记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修亭;张胜战;张建华;;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模式与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2 李进付;;大学生涉足“互联网金融”现象的透析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理论界;2014年09期
3 覃木;;解读360与腾讯之争:互联网无隐私[J];源流;2010年20期
4 张华;;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问题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年06期
5 林姗姗;;网络营销在我国外贸企业中的运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6 梅珍;李晓娥;;互联网营销的SNS冲击波[J];考试周刊;2011年30期
7 洪海玲;;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通信运营商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8 高倩;李峰;高志亮;;互联网思维与油气田物联网建设[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5期
9 刘云丹;;论互联网冲击下的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战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22期
10 陈亮;王孝炯;汤纪青;;中国互联网营销市场要素浅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丙奇;;公共关系视野下基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2007年
2 段美英;鲁绍坤;许亮;孙岩;;利用互联网促进云南农产品的销售[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3 虞苏妍;;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创新营销模式的思考[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昌成;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不容错过[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任续烨;互联网营销 走向新世界[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李国敏;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准备好了吗?[N];科技日报;2005年
4 中国红河网 卢秀丽 黄锐;借助互联网营销美丽红河[N];红河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姜业庆;呼啸而来的互联网营销[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北京商报记者 王万利;汽车互联网营销模式面临新变革[N];北京商报;2014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张末冬;银行业借力互联网技术前行[N];金融时报;2014年
8 孙奇茹;互联网营销也得靠产品说话[N];北京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徐晶卉;互联网思维:“点”啥都成“金”?[N];文汇报;2014年
10 上海景域旅游营销服务有限公司;从“传统营销”到“互联网营销”[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e
本文编号:496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9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