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4:14

  本文关键词: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大学生活阶段的降临以及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大学生渴望恋爱、谈情说爱已经成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和公开的行为。随着网络社会深入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受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加上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多元性、随意性、易逝性等特点。由此,大学生恋爱便不得不遭遇现实背景和网络背景下的双重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心理冲突和更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研究,对于调适和缓解大学生恋爱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命题的完整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背景下的心理教育,二是基于网络这一媒介的心理教育。前者是广义的理解,是在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理念、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的问题;而后者是狭义的理解,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应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新阵地、新方法、新工具,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教育。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网络伦理学、网络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基于高校实际,结合广义和狭义理解,并综合运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的方法,尝试性构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体系。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吸纳教育学、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探索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问题透视,本文进一步将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等研究基础系统化,进而从现实出发,坚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导向,从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消极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现实表现与影响因素,提炼概括了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所具有的虚拟性、易逝性、多元性、游戏性、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服务需求强烈与心理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随着网络心理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构建起网络心理教育理论体系、网络心理教育实施体系、主体应对与支持体系“三位一体”的实施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体系。
【关键词】:网络背景 大学生 恋爱压力 心理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10-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3.1 理论意义11
  • 1.3.2 实践意义11-12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5
  • 1.4.1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1.4.2 国内研究综述13-14
  • 1.4.3 现有研究述评14-15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6
  • 1.5.1 研究内容15
  • 1.5.2 研究方法15-16
  • 1.6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16-17
  • 1.6.1 研究思路16
  • 1.6.2 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分析17-28
  • 2.1 研究基础17-20
  • 2.1.1 相关概念17-19
  • 2.1.2 理论基础19-20
  • 2.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演进过程20-23
  • 2.2.1 网络的社会影响21
  • 2.2.2 网络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影响21-22
  • 2.2.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发展阶段22-23
  • 2.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影响因素23-28
  • 2.3.1 社会的宏观层面24-25
  • 2.3.2 网络的中观层面25-26
  • 2.3.3 教育的微观层面26-28
  • 第三章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问题的实证研究28-43
  • 3.1 调查目的与样本选择28
  • 3.1.1 调查目的28
  • 3.1.2 样本选择28
  •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28-30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28-29
  • 3.2.2 调查实施29-30
  • 3.3 调查结果分析30-43
  • 3.3.1 信度与效度分析30-31
  • 3.3.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差异性的人口统计学分析31-38
  • 3.3.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差异性的维度分析38-43
  • 第四章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43-54
  • 4.1 构建网络心理教育理论体系43-45
  • 4.1.1 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43-44
  • 4.1.2 明确网络心理教育目标44
  • 4.1.3 丰富网络心理教育内容44
  • 4.1.4 创新网络心理教育方法44-45
  • 4.2 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实施体系45-50
  • 4.2.1 开展网络心理教学45
  • 4.2.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45-46
  • 4.2.3 拓展和深化校园网络心理咨询46
  • 4.2.4 够建高校网络空间建设体系46-50
  • 4.3 构建主体应对与支持体系50-54
  • 4.3.1 施教者的素质提升50
  • 4.3.2 受教者的主体性培育50-51
  • 4.3.3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51-54
  • 第五章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1 调查问卷59-6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1-62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2-63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绩效评估的基本要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瑞坤;;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及其规制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5 薛深;科学分析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6 吴雨峰;网络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及措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宋春玲 ,王国坚;网络对职校生的消极影响分析[J];中国培训;2003年12期

8 高伟;解读文化视野中的网络信息传播[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冉清文;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J];理论月刊;2005年02期

10 关友杏;;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严耕;;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冲突与社会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贺筱媛;胡晓峰;;危机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建模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4 韦路;谢点;;全球网络信息传播格局透视——基于世界各国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殷俊;柴樱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从“玉树地震”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毛牧然;范卿瑞;;论辽宁省网络舆论正负向价值的引导与管控[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7 郭华;齐淑娟;;网络环境下更要注重创新[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帅庆;;论网络中女性的权益保护[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烨;;论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现实社会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磊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 吴学安;影视剧呼唤法律保护网络信息传播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姜锦铭 实习生 唐牛;网络假新闻多,是缺少竞争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华东政法大学 闫艳;网络法的价值追求[N];检察日报;2010年

5 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悦春;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云南日报;2011年

7 张玉胜;网络执政能力当为官员“必修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8 记者 李川 实习生 杨彬驰;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N];天津日报;2014年

9 科学导报评论员 高乐乐;让网络医疗信息有法可依[N];科学导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顾汶;网络媒体路在何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初晨;投资者网络信息传播与情绪扩散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唐朝生;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建模及转发预测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4 李超;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4年

5 罗莉;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振新;网络信息传播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年

3 张驰;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张伟;大规模复杂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亮;我国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中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嵩倩;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黄丹丽;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孙冉;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刘思慧;网络时代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闫淼;网络围观的成因及传播特征探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06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