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以合作的名义—班级家校关系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7:33

  本文关键词:以合作的名义—班级家校关系的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校关系 家校合作 学生主体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教育观日益深入人心,学校以及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依靠学校教育很难实现。作为家长必须与学校以及教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导向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前很多中小学出现了家校合作的新高潮,家长开始以新的姿态逐渐参与学校教育。本研究所关注的B校就是一个极力倡导家校合作并深刻践行的教育案例。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班级家校合作关系的深入考察,细致呈现了该校家校关系的实存状态。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依次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第二章“走进B校:家校合作的特殊个案”,对作为个案的B校进行了全面介绍,从家长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投资两个角度分析这个学校的特殊之处,即拥有雄厚家庭资本的家庭,有着与其他学校家长不一样的教育期望,而这种教育期望反映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则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参与。B校的班级教育小组则从制度上保障了家长参与的合法性权利,基于这种学校制度的规定,很多班级成立了家委会,最终使得班级内的家校合作成为可能;第三章“家校合力下的学生生存状态”,通过深入班级生活,具体呈现了在家校合力作用下的学生样态,研究发现本应有着独立个体性的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自由,教师和家长从身体和时间上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而强烈的规训,学生的主体性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尊重。第四章“以合作的名义:基于不同立场的分析”,主要基于教师和家长两个教育主体的不同立场,深入分析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利用访谈及观察的方法展现家校合作的实然状态。通过分析,发现现存的家校合作只是家庭与学校之间借合作之名而进行的一系列名不符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家校合作”这个教育命题,反思家校合作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家长和学校各自的教育责任,以及家校合作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要确定以儿童为本的家校合作观,重新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权利与责任边界,倡导解放家长,还原家长的自由教育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家校关系 家校合作 学生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7
  • 一、研究缘起8-10
  • (一) 社会现实背景8-9
  • (二) 个人生活经历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一) 理论意义10
  • (二) 实践意义10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10-12
  • (一) 家校合作10-12
  • (二) 家校关系12
  • 四、相关研究综述12-17
  • (一) 国外相关研究12-13
  • (二) 国内相关研究13-16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16-17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17-18
  • (一) 资本理论17-18
  • (二) 知识—权力理论18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18-27
  • (一) 研究方法18-21
  • (二) 研究过程21-27
  • 第二章 走进B校:家校合作的特殊个案27-40
  • 一、学校背景:一所民办私立学校27-32
  • (一) 家长教育期望28-30
  • (二) 家庭教育投资30-32
  • 二、班级教育小组:家长参与的策源地32-33
  • 三、家委会:家校合作的助推器33-40
  • (一) 班级家委会的诞生34-36
  • (二) 班级家委会的制度运作36-40
  • 第三章 家校合力下的学生生存状态40-58
  •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一种规范化裁决40-46
  • (一) 指向集体的班级公约40-43
  • (二) 指向个体的奖惩制度43-46
  • 二、精细化的作息安排:一种时间约束46-54
  • (一) “充实的”学校生活47-50
  • (二) 学校化的周末生活50-54
  • 三、被规限的个体:一种身体控制54-56
  • 四、透明的身体:一种合作化的产物56-58
  • 第四章 以合作的名义:基于不同主体的分析58-68
  • 一、教师责任的推卸与转移58-61
  • (一) 直接的转移58-59
  • (二) 间接的推卸59-61
  • 二、家长资本的博弈与妥协61-68
  • (一) 有限的博弈61-65
  • (二) 无奈的妥协65-68
  • 第五章 对现代家校合作关系的批判与反思68-73
  • 一、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的“不证自明”性68-69
  • 二、家校合作中的学生:发展主体的缺位69-70
  • 三、家校合作中的家长:被裹挟的主体身份70-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俊平;浅谈班级日记在管理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郭巧珍,周振华;班级管理要突出“新、实、趣、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05期

3 彭虹斌;略论国外中小学的班级管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刘月娥;班级工作“堵”与“疏”[J];中国民族教育;2002年05期

5 何正平;;全员参与班级管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年07期

6 唐良平;初探班级舆论偏差的成因及纠正[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7 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年31期

8 衣军;浅谈班级管理与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04期

9 王爱玲;我做班级工作[J];教书育人;2005年02期

10 原亮;美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5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永军;;人性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长锋;;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涂亮;;做好班级工作要“四先四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王苏烨;;论班级管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司振祥;;班级管理要善于激励[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邢福军;;抓住四“头”,做好班级工作[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依龙;;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尊重学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葛长江;;新课程理念下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初探——值日班长制度的实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刘秀兰;;班级管理“三化”——谈中职班级工作体会[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玉世英;;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提高学生素质[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和县长道小学教师 赵志罡;“三三制”:做好班级工作之基本[N];陇南日报;2010年

2 江苏省泗阳县来安小学 卜冬梅;把班级还给学生[N];学知报;2010年

3 陶先桂;浅谈班级管理[N];黔西南日报;2010年

4 李仕碧 巴中市巴州区第一小学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N];巴中日报;2010年

5 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初级中学 房庆玲 戴林;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年

6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街道三中 聂维霞;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N];学知报;2011年

7 王军红;四措并举做好班级管理[N];太行日报;2012年

8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刘璇;班级管理“伞的效应”[N];淮安日报;2013年

9 江苏省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 倪颖娟;树立开放的班级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平川区种田中学 魏云生;关于班级工作的几点思考[N];白银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予;提高中职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慧珍;兰州市初中班级团体凝聚力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佳峰;小学班级管理效果发展性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石晓月;珲春市S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孛志君;班级同伴互动中的校园欺负行为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6 简臻锐;班级政治[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7 董欢;独立学院班级柔性管理创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刘珊珊;小学班级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

本文编号:620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20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