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7-09-20 06:07

  本文关键词: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 混合式培训 校本研修 混合式课程设计


【摘要】:自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培计划”、“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而且培训工作还在进一步扩大,培训力度也在逐步加强。但是,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过于简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习与应用相脱节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培训课程设计来创新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以求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上述想法,我们以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为研究主题,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系统研究,科学、准确的概括了混合式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相关知识,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混合式培训和混合式课程的研究现状,并对教师混合式培训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2)对混合式培训的学习者、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混合式培训课程需求,得出了教师对线上线下活动、资源和评价的需求差异;利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给出了培训目标的分类方法;结合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混合式培训特征,提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原则和呈现形式。(3)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了混合式培训课程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首先,就线上课程对校本研修的支持作用,归纳了线上课程的支持特点和功能体现,并根据线上课程体现的功能给出了重点设计的内容和策略。其次,从校本研修活动的选择与确定、校本研修活动的核心要素、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典型校本研修活动的操作流程四个方面给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从弹性预设、引导生成和高效利用三个环节给出了有效生成与利用校本研修资源的操作策略。再次,在分析混合式培训评价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混合式培训评价的建议方案。最后,在线上课程和校本研修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调查分析的不同属性教师对线上线下活动和资源的需求差异,提出了混合式培训的实施策略。(4)按照前面的研究结果,依托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混合式培训课程案例,最后通过学员的满意度分析、学习效果分析来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并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改善。本研究的创新工作在于:符合教师工作流程特点的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思路;以课堂实践为中心的校本研修与网络培训的整合是有效的。
【关键词】:教师 混合式培训 校本研修 混合式课程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1.2;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1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15-17
  • 1.1.1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15
  • 1.1.2 混合式学习推动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15-16
  • 1.1.3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6-17
  • 1.2 问题提出17-18
  • 1.3 研究意义18
  • 1.3.1 理论意义18
  • 1.3.2 实践意义18
  • 1.4 研究内容18-19
  • 1.5 研究方法19-21
  • 1.5.1 文献研究法19-20
  • 1.5.2 问卷调查法20
  • 1.5.3 行动研究法20-21
  • 2 研究综述21-37
  • 2.1 理论基础21-25
  • 2.1.1 混合式学习理论21-22
  • 2.1.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2-24
  • 2.1.3 成人学习理论24-25
  • 2.2 混合式培训的研究现状25-29
  • 2.2.1 国外研究现状25-27
  • 2.2.2 国内研究现状27-29
  • 2.3 混合式课程的相关研究29-33
  • 2.3.1 混合式课程的特点29-31
  • 2.3.2 混合式课程的设计方法及模式31-32
  • 2.3.3 面向教师的混合式课程设计方案32-33
  • 2.4 教师混合式培训课程的基本要素33-37
  • 2.4.1 培训目标与内容34
  • 2.4.2 活动、资源与评价34-37
  • 3 前期分析37-58
  • 3.1 学习者分析37-52
  • 3.1.1 教师群体特征分析37-39
  • 3.1.2 教师需求分析39-52
  • 3.2 培训目标分析52-55
  • 3.2.1 制定培训目标的主要依据52-53
  • 3.2.2 培训目标的层次与编写53-55
  • 3.3 培训内容分析55-58
  • 3.3.1 选择培训内容的基本原则55-56
  • 3.3.2 培训内容的呈现形式56-58
  • 4 混合式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58-83
  • 4.1 线上课程对校本研修的支持58-64
  • 4.1.1 线上课程的支持特点58-60
  • 4.1.2 线上课程的功能与设计60-64
  • 4.2 线下校本研修活动与资源的设计64-76
  • 4.2.1 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64-74
  • 4.2.2 校本研修资源的生成与利用74-76
  • 4.3 混合式培训评价的设计76-80
  • 4.3.1 混合式培训评价的原则77-78
  • 4.3.2 混合式培训评价方案的设计78-80
  • 4.4 混合式培训的实施策略80-83
  • 4.4.1 年龄分段,技术资源支持80
  • 4.4.2 精选生成性资源,分阶段推送80-81
  • 4.4.3 校际协作,加强线上研讨81
  • 4.4.4 区县组织,线下开展集体研训81
  • 4.4.5 集中面授,短期培训指导81-83
  • 5 L20课程的设计与实施83-118
  • 5.1 准备阶段83-88
  • 5.1.1 L20课程的内容结构83-84
  • 5.1.2 L20课程的目标设定84-85
  • 5.1.3 L20课程的活动与资源规划85-88
  • 5.2 设计阶段88-105
  • 5.2.1 L20课程的资源设计88-94
  • 5.2.2 L20课程的活动设计94-104
  • 5.2.3 L20课程的评价方案设计104-105
  • 5.3 实施阶段105-118
  • 5.3.1 实施流程及各角色任务105-109
  • 5.3.2 实施策略109-111
  • 5.3.3 效果分析111-118
  • 6 研究总结118-122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118-120
  • 6.1.1 研究结论118-119
  • 6.1.2 创新点119-120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120-122
  • 6.2.1 研究不足120
  • 6.2.2 未来展望120-122
  • 参考文献122-126
  • 附录A:《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需求调查》预试问卷126-130
  • 附录B:《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需求调查》正式问卷130-134
  • 附录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134-136
  • 附录D: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互评表136-138
  • 附录E:课堂实践互评表138-139
  • 附录F:听评课记录表139-140
  • 附录G:《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140-1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45-146
  • 致谢146-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瑷昶;;小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2 尤晓建;徐黎;;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3 谢碧英;;探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18期

4 陈奂;抓好课程设计 强化能力培养[J];中国电大教育;1991年01期

5 吕端明;改革零件课程设计答辩方式的尝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6 陈坚;;管理专业也应开设课程设计[J];教材通讯;1992年05期

7 师明保;;冶炼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与考核[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3年03期

8 沈贵鹏;;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管窥[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王嗣美;改进课程设计的做法与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3年04期

10 邹芳;关于课程设计的评价[J];教育探索;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玛力汗·库马什;晁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谢少军;周波;刘建业;赵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林嵘;康其桔;侯晓霞;项文波;钱玉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宇婷;张小亮;黄宇;;机械课程设计的改革[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利明;池田辉政;鸟居朋子;沈晶晶;;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之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蕾;郑晓珂;;中医学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与规划[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文集[C];2005年

7 谭会辛;周立华;李华基;;运用CAI技术 提高专业课程设计水平[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蒋业文;胡学骏;;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卫民;李刚;钱晓耀;孙丽宏;孙冠群;;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的构建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10 向晓;;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定位研究[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搞定课程设计的必杀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3 徐莎 汪莹;课程设计如琢玉[N];解放军报;2012年

4 曹传鹏;以“刘冯故居”为主题的探究型课程设计及管理[N];钦州日报;2012年

5 北京市丰台区芳古园小学 崔彦梅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理智;应尽量避免校本教研的种种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曹林;掐尖战“掐”出大学的浅薄[N];贵州政协报;2012年

7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JUDITH SCOTT-CLAYTON 编译 严珂;选项太多的黑暗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何立新;从教案修改看理念有效落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孙珏;浙大社IT教材突出六大特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智涛;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宏丽;人类学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刘晓丹;创客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永超;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类微课程设计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郭子奎;高中微课程设计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鲁超;面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6 钱丽娟;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7 陈灵佳;基于教师分层的培训课程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8 任洁;支持碎片化学习的中职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齐翠巧;小学数学广角问题微课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15年

10 褚艳霞;中学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6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86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