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谈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8 21:19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你的位置: 欣月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教育理论

浅谈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22 03:13

  教育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的历史重任。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凸显”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全纳教育能有效地促进、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开展了中国模式的全纳教育,让许许多多的特殊学生跟班就读,我国残疾人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有了明显增长,2000年全国在校残疾学生总数为37. 76 万人,2009 年全国在校残疾学生总数为42. 81 万( 包括随班就读学生) ,而专任教师只有3. 8 万人。体育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我国促进残疾学生的早期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教无类”,培养相应的师资力量必须着眼于一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然而调查显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主要是培养普通体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普通体育教师成千上万,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这些普通体育教师却不能胜任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专门特殊体育师资高等院校仅有5所,分别是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以及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培养体育师资主要从事障碍、聋哑、残疾等特殊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与康复工作,培养的特殊体育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有的1 千多万残疾儿童和学习障碍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结果是把绝大部分残疾儿童或学习障碍学生融入普通体育课堂,却不能够提供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的体育教育。这势必造成身体残疾和体育运动弱势的学生常常免修体育课、只上保健课或随班上课。保健课或随班上课又多是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基本被排斥在体育教学之外。他们的体育教育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成为现阶段一个比较突出的教育问题。

  解决此问题关键是在全纳教育思想下,改革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原有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能适应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在体育教师培养这一环节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进行融合,加大力度提高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研究表明在一般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是可行的。国外一些高等体育院校就能培养出”通才”型体育师资。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体育学院培养的体育师资也可以从事特殊体育职业。为此,笔者查阅中国知网、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体育教师培养和全纳教育的论文115 篇,研读相关专著,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教育部内部材料等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诠释全纳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建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使广大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和掌握灵活的个别化体育教育技巧,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1 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

  1. 1 全纳教育内涵1994 年6 月,《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要求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不仅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也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我国学者黄志成从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1. 1. 1 人权观《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全纳教育思想核心是尊重人权,即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包括特殊需求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接纳、包容所有学生。在全纳教育人权观理念下,我们的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创造教育的人权氛围,保障每位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同等教学资源,所有的教育教学课堂永远欢迎、接纳每位学生,任何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和学习者,又是教育的受益者,特别是普通学校更要接收所有学生,不断修订教学计划与方案,,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1. 1. 2 平等观全纳教育主张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入学机会,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这种教育平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重点关注教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是只关注大部分普通学生,而歧视、排斥或抛弃另一部分特殊学生。现实教育实践中正因存在着对待特殊学生的排斥、歧视及抵制等不平等的教育现象,全纳教育才旗帜鲜明提出反对教育歧视和排斥,倡导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享受平等教育,作为全纳教育的宗旨永恒不变。

  1. 1. 3 民主观教学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

  任务的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这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顺应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全纳教育民主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位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又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日常教学和学校学习生活之外,提倡所有学生经历学校各种民主生活,这样他们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容易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社会各种实践活动,实现普通公民的民主权利。

  1. 2 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特殊体育

  教育需要社会学、生态学、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损伤学、病理学、护理学、康复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的多层次性,除具备普通体育教师基本体育知识和教学技能外,其专业构成还要包括良好职业情感素养、特殊教育理论、特殊体育知识、特殊体育教研能力等几个方面。

  1. 2. 1 良好职业情感素养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这类学生一般很敏感,自尊心很强,不甘落后,因此对他们体育教学也要区别对待,应多采用柔性体育课堂教学与管理方式,注重情感投入,以情感人,在了解特殊学生心理和个体体育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获得体育乐趣,逐步消除自卑心理。教学贯彻成功教学法则,通过改变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体育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永远不排斥在体育学习之外,让他们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成为成功的体育学习者和生活的强者。

  1. 2. 2 特殊教育理论如特殊教育学原理、残疾人心理特征与调适、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及特征、运动智障分类、对策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评价及学习与行为障碍学生教学法等。

  1. 2. 3 特殊体育知识如特殊学生概念及分类; 特殊学生身心特点; 体育对不同残疾类型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特殊学生学习的体育辅助器材、保护与帮助方法等; 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发现、诊断、评估、干预与康复训练、个别化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其它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知识。

  1. 2. 4 特殊教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一般体育教学技能,更需要掌握针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学技巧,善于将各类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整合、分类、归纳,探索特殊体育教学规律,针对学生个性,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满足特殊学生体育需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提升口语表达、体育游戏技能以及运用肢体语言与特殊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等,正确把握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

  2 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教育制度、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即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通过优化组合建立多种培养模式。传统师范教育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和优化,并向新型培养模式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条件客观的需要,但改革不是全部否定传统师范教育,而是继承原有的培养优势,把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对体育师资进行更高水平与规格的培养。为此,笔者从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方案、过程等方面构建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

  2. 1 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要考虑儿童特性及需要的广泛差异”。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着普通教育体制和特殊教育体制的二元结构,这种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务必让更多的残疾学生进人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跟班就读。与此同时,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当前教师教育制度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变革,体育教师培养制度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等做出了典范。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明确要求所有师范学生必须学完相关特殊教育课程,才能获得教育资格证书,同时英国的教师资格委员会只承认开设有特殊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机构。我国于2008 年3 月28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发展残疾人教育。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因此,在新培养模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下,我们应该改革教育制度,要求承担教师教育的体育院校必须开设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必须逐步将特殊体育教育从选修课发展到必修课。坚决杜绝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继续出现”特教盲”现象。这种改革不是细微的变革,而是包含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结构、方式、类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把普通体育师资培养和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普通体育师资培养特殊化,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普通化。”这种做法有助于体育教师全面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有助于普通体育教育和特殊体育教育的共同发展。

  2. 2 完善培养目标目前,全国高师及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康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体育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人才,培养的体育师资基本能够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培养目标没有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需求做出具体要求和说明,结果是在实际体育教育过程中,这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面对特殊学生体育需求显得无计可施。因此在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匮乏背景下,我们要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规格,从而满足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需求。

  结合新模式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笔者提出新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一定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和掌握灵活的个别化体育教育技巧,能胜任包括聋哑、障碍、残疾等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康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体育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既保持了原有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又增添了培养胜任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康复等工作能力。新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势必促使人们对原有的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变,重新审视体育教师培养的规格和要求,着力培养大批新型( “普特适应型”) 复合型的体育教师,从而满足成千上万特殊学生的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

  2. 3 优化培养方案

  2. 3. 1 创新课程体系普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心理学类、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让培养对象具备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一定的体育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能力,学制一般为4 a。中国5 所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构建的是体育与特殊教育学科相结合的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的体育师资特殊教育专业化强,主要实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教机构。近几年美国建立了国家特殊体育课程标准,构建了特殊体育课程体系,将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转变为”3 + 1″或”3 + 2″模式,就是学生在修完3 a 体育专业后进行1 ~ 2 a 特殊体育课程的学习。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也直接关系到广大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体现了教师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程度。我们改革并创新的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既不是否定我国普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更不是全盘照搬美国的”3+1″或”3 + 2″式培养模式。它是在新模式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下,将普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特殊体育教师课程进行融合,建构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体育专业课程、特殊教育通识课程以及特殊体育教育课程3 个部分( 图1) 。

  创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开课计划既集中又分散。普通体育专业课程和特殊教育通识课程一般采取集中授课,安排在整个课程的前期和中期进行,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主要是分散授课,安排在整个课程的后期进行。例如,印度在师资培训的普通课程中插入了特殊需要内容。在社会与哲学的基础课中插入了”特殊需要儿童与平等教育机会”内容,在教育心理学个体需要部分插入了”特殊需要的鉴别与评估”内容,在课程与教学中插入了”适应特殊需要的课程”、”特殊器具与设备”等内容,在学校管理中插入了”支持服务”的内容。与此同时,全纳教师的培养单凭大学开设几门有关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方面的课程是不够的,这不足以应对和处理全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特殊通识课程和特殊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应达到一定比例,笔者对比国外双证型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提出课程比例建议: 普通体育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65%左右; 特殊教育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10% 左右; 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5% 左右。这样既突出了普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特殊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3. 2 完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师范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普通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根据原有的培养目标要求,组织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内容,其培养目标不变,实践教学模式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显然不适合培养具备特殊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复合型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不断完善并建立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以适应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具有特殊体育教育能力体育教师目标要求,对比国外先进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将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基础教学实践、普通体育教学实践和特殊体育教学实践3 大模块。

  1) 基础教学实践模块。主要通过军训、公益劳动、基本技能培训( 普通话、计算机、外语) 等课内、课外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

  2) 普通体育教学实践模块。主要通过体育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育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体育专业技能与教师教育职业技能与方法的掌握。

  3) 特殊体育教学实践模块。主要通过特殊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掌握特殊体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并下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见习、实习,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特殊体育教学经验。坎贝尔( Campbell) 等人研究指出,在与障碍人士面对面接触后,职前教师对障碍人士很少再有歧视,他们对个体的差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加积极的态度。通过特殊体育教学实践,加深对特殊学生接触与了解,不仅能够正确分析与把握这类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及身体状况,从而改变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而且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学会把已学的特殊体育教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的体育课堂,满足学生体育需求,进而在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教知识和特教水平。

  2. 3. 3 倡导联合培养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是4 a 全日制培养形式,几所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这种培养形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学生可以打下坚实的体育理论基础,但是这种培养形式比较单一,造成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培养的专业学生难以应对复杂的体育教育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满足特殊学生体育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培养形式,做到灵活多样。在借鉴美国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形式基础上,倡导联合培养形式。这种联合不是单纯高校之间的协作,而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之间形成的立体的横向的联合,体育教师的培养将在诸多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这种联合主要有5个培养结合点: 1) 高校在完成普通体育师范教育基础上,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完相关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定期聘请特教学校或基层一线有经验的特教体育教师对体育师范生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特殊体育教育知识和技能;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到特殊学校或中小学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特殊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3) 以体育师范生在特教学校和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为平台,积累特殊体育教育经验,并进行相关科学理论研究; 4) 确立高校和基层学校共同责任机制,对体育教师培养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成效共同承担义务和责任,让大学教师、特教学校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和见习、实习、实训的学生共同关注所有学生的需要和成长; 5) 高校教师参与特教学校和中小学基层学校的体育教育指导和相关研究工作,特教学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也可以担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顾问或指导者。毋庸置疑,这种高校与特教学校、中小学联合培养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以智能和责任平等的方式进行,真正做到互利互惠。

  2. 3. 4 介入资格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是依法治教,是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把住”入口关”,多渠道培养和聘用教师以及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我国目前特殊体育教师总体数量少、学历层次低,表现在不仅普通大、中、小学缺乏懂得特殊学生运动知识和特殊体育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就连特教学校也缺乏特殊体育专业师资。这不仅影响了特殊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与培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国家特殊体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成效显著。以美国为例,美国就有一种双重许可教师。这些教师持有特教和普教资格证书,能够教授全纳班级中的所有学生。相反中国没有真正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可以说处在尚未启动阶段,这严重地阻碍了成千上万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进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势在必行。

  在我国颁布并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第37条就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师资资格证书制度”。这为我们在师范院校介入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建议标准为: 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必须同时具备2 个条件,首先是达到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 其次是具备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特殊体育教育能力和技巧。换句话说是同时具备普通、特殊体育双重知识和教学技能。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应建立在现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标准基础上,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进行相关特殊体育教育知识、技能等课程的学习或培训,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核,成绩合格者认定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这种特殊体育师资认定标准的介入和特殊体育教师证书评审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指导职前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界定培养规格,规范培养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能满足在职体育教师进行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认证要求,对他们来说只需完成规定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就可以获得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无需重新学习其他课程,这样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变我国目前特殊体育师资匮乏的局面。

  2. 4 一体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培养就是在倡导新模式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下,将师范院校建成职前培养、入职指导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体育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2. 4. 1 职前培养此阶段主要是完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3 个环节) 、更新课程体系,高师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特殊体育教育课程,把重视普通体育教育能力和加强特殊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练掌握普通体育专业和特殊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普通和特殊体育教师双重资格证书。

  2. 4. 2 入职指导此阶段因地制宜的指导学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针对大额班级中特殊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充分利用职前学习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发挥特长优势,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制定个样化教学计划和方案,游刃有余地运用自身特教情感、知识和教学技能,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体育教育需求。

  2. 4. 3 职后培训广大在职体育教师缺乏对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教育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定期进行职后培训是加强他们特殊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从2008 年开始香港就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培训内容是以实践课程为主,参培教师可以轮流到其他学校听课、课后研讨,互相分享教学心得、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结合西方国家特殊教育培训经验,笔者认为职后体育教师培训主要从3 个方面进行。1) 制订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基础培训课程,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设置特殊体育教育专题培训课程,包括自闭症、智障、聋哑、肢残、过度活跃等学生的体育教育。2) 设计及制作特殊体育教学资源,举办特殊体育教育专题、教学观摩、研讨会、工作坊及经验分享会等,提升体育教师特殊教学能力和素养; 编订特殊学生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学习及评价示例,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3) 建立特殊体育教育资源库及联络网,汇集各校特殊体育教学成功案例及相关信息,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特殊体育教学相关图书、教材及计算机教育软件,分享网上特殊体育教学资源。

  目前,一体化培养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培养的主流形式。高师院校应与中小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这样既保持特殊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学术上的领先性,又让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在特殊体育教育教学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塑造和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3 结语

  教育公平是世界近现代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原则,全纳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全纳教育是一种没有排斥、歧视、分类的教育。它秉着接纳所有学生,注重集体合作,促进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教育理念,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许多国家已经对普通教育的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他们克服了旧的政策体制、社区、学校、家庭和学习者等各个层面上的阻碍和排斥力量,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地创新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1) 明确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完善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2) 构建包括普通体育专业课程、特殊教育通识课程和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基础教学实践、普通体育教学实践和特殊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4) 介入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建立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联合培养机制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大批具备特殊体育教育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最大限度满足跟班就读所有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民主,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下一篇:略论王国维美育理论核心精神——兼论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8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