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总体特点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从理论和验证的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一是在国内外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该群体社会适应的家庭微系统、同伴关系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二采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青少年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同伴关系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福建省1152名小学五年级到九年级的儿童进行施测,来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家庭微系统、同伴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1)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父亲依恋较本地儿童差。2)原居住地、性别、转学次数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有显著差异。3)性别、年级、转学次数不同的流动儿童家庭功能、亲子依恋、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家庭功能、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呈显著相关。5)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同伴关系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作用。7)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和同伴关系间接影响社会适应。8)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9)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的得出以下结论:1)流动儿童的家庭微系统影响同伴关系。2)流动儿童的家庭微系统既直接影响社会适应,又通过同伴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同伴关系在家庭微系统和社会适应中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 家庭 同伴 生态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2
- 1.1 相关概念界定12-13
- 1.1.1 流动儿童12
- 1.1.2 社会适应12-13
- 1.1.3 生态微系统13
- 1.2 研究现状13-18
- 1.2.1 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13-16
- 1.2.2 生态系统观16-18
- 1.3 国内外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现状18-21
- 1.3.1 国外移民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现状18
- 1.3.2 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现状18-20
- 1.3.3 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20-21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1-22
- 第2章 研究构想22-26
- 2.1 研究目的22
- 2.2 研究意义22-23
- 2.2.1 实践意义22
- 2.2.2 理论意义22-23
- 2.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23
- 2.3.1 研究的总体思路23
- 2.3.2 研究假设23
- 2.4 研究方法23-26
- 2.4.1 文献综述法23-24
- 2.4.2 统计分析法24-26
- 第3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分析26-32
- 3.1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26-29
- 3.1.1 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27-28
- 3.1.2 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28-29
- 3.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关系29-30
- 3.3 家庭微系统、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模型30-32
- 第4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验证研究32-50
- 4.1 研究目的32
- 4.2 研究假设32
- 4.3 研究方法32-35
- 4.3.1 研究对象32-33
- 4.3.2 研究工具33-34
- 4.3.3 统计方法34-35
- 4.4 结果35-44
- 4.4.1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基本情况35-40
- 4.4.2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40-44
- 4.5 讨论44-49
- 4.5.1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44-45
- 4.5.2 原居住地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45
- 4.5.3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性别差异45
- 4.5.4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年级差异45-46
- 4.5.5 转学次数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46
- 4.5.6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46-49
- 4.6 结论49-50
- 第5章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同伴关系的验证研究50-58
- 5.1 研究目的50
- 5.2 研究假设50
- 5.3 研究方法50-51
- 5.3.1 研究对象50
- 5.3.2 研究工具50-51
- 5.3.3 程序51
- 5.3.4 统计方法51
- 5.4 结果51-54
- 5.4.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情况51-53
- 5.4.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53-54
- 5.5 讨论54-56
- 5.5.1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差异比较54-55
- 5.5.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差异比较55
- 5.5.3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55-56
- 5.6 结论56-58
- 第6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影响模型的验证研究58-66
- 6.1 研究目的58
- 6.2 研究假设58
- 6.3 研究方法58-59
- 6.3.1 研究对象58
- 6.3.2 研究工具58-59
- 6.3.3 程序59
- 6.3.4 统计方法59
- 6.4 结果59-64
- 6.4.1 结构模型的建构59-61
- 6.4.2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61-64
- 6.5 讨论64-65
- 6.6 结论65-66
- 第7章 总讨论66-68
- 第8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对策建议68-72
- 第9章 本文总结论、创新点和不足72-74
- 9.1 总结论72
- 9.2 研究的创新点72-73
- 9.2.1 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72
- 9.2.2 研究方法72-73
- 9.3 研究的不足73-74
- 参考文献74-80
- 附录80-88
- 致谢88-9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红;王有忠;;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年03期
2 于景琮;;社会适应与心身性疾病预防[J];中国社会医学;1988年05期
3 王学臣,牛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4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5 江巧瑜;许能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6 江君琴;;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心理危机[J];法制与社会;2009年07期
7 李彩娜;邱莎莎;王文霞;;大学生自主性与社会适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8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9 邹泓;余益兵;周晖;刘艳;;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陆芳;陈国鹏;;青少年自主-联结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明宝;;心理断乳与社会融入:毕业大学生的初始社会适应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俊;邹泓;刘乔;;青少年情感自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鹏;邹泓;;人格、问题解决能力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余益兵;邹泓;周晖;侯娟;;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其明;李彩娜;;纵向研究:中学新生的社会适应[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王明粤;陈会昌;;11岁儿童在群体游戏中的资源竞争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郝晓玲;王英春;;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冲突、儿童的认知评价和应对风格及其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范惠玲;;谈谈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珉琦;34条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报;2011年
2 舟心;有效引导民工再社会化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方芳;北京人健康指引终版发布[N];北京日报;2011年
4 袁浩龙;“心理防卫过度”不利健康[N];中国老年报;2003年
5 程兆盛 陈静;人类健康的四个层次[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建平;体育,塑造健康体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仲崇山;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N];新华日报;2005年
8 本期调查执行:周明宝 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一年,,你们还顺吗?[N];浙江日报;2005年
9 袁浩龙;心理·心理活动·心理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10 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吴霞光;体育教学解决社会适应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亚鹏;MAOA和5-HTT基因多态性与父母养育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惠敏;亲师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春红;大学生亲子依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2 杨艳菲;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漫漫;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汤易凤;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童晔珏;社区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任晶晶;社会排斥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人际好奇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6年
7 蔡高阳;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社会适应的实践探讨[D];郑州大学;2016年
8 王雪漫;城镇化进程中石河子六宫村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9 彭飞;社会工作者服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实务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6年
10 黎淑晶;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96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96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