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4-09-19 10:35
【摘要】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正以其独有的特性和强大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撼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本文分析了微博的传播特征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构建适合微博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如何提升他们媒介素养的对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微博;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媒介素养; 教育;

    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信息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信息赖以传播、交换、储存的设施和通道——媒介。当今媒介对公众的影响己经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代。“认识传媒、选择并接触传媒,解读、甄别和判断传媒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我,己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2]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文化层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正处于思想政治观念的成型、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知识技能的增长的关键时期,媒介给大学生营造的生活图景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辨能力,对媒介及其传递的庞杂信息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被异化为媒介的奴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把大学生培养成高效的信息管理者、理智的消费者、负责的生产者以及积极的参与者,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媒介素养概念源于欧洲。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此后媒介素养内涵从起初精英主义立场所提出的单纯抵抗防疫大众文化,逐渐发展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主张的对文化多元化的认识与实践;“从重视受众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应该是一种赋予民众传播能力与权力的阶段,提倡加强全民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3]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日趋完善和全面。目前得到最多认同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在1992年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价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制作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4]
  1.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基本现状。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刚刚起步,近年陆续有研究者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证调查,对于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推进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很有积极意义。①尽管这些调查的时间、区域不同,但调查内容都涉及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媒介认知、参与媒介传播能力等媒介素养,调查结论基本相近,即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总体不高,高校亟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媒介,使用媒介目的偏重娱乐。在高校,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了解信息的首要选择,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烈,掌握和使用各种媒介的能力比较欠缺,使用媒介以娱乐休闲为主。其次,大学生缺乏对媒介科学、理性的认识。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是在媒介环境中成长,但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的认知仅是自发的感性认知。例如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是网络和电视,但多数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过多接触网络和电视媒介势必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平面化和单一化。第三,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缺少深入思考和判断。媒介素养基本要求是既要充分发挥媒介的正面影响,又要有效地避免其负面影响,这是以深入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为前提。最后,大学生创造和制作媒介的能力严重不足。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媒介素养养成虽然本质上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但是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高校更应对此发挥主渠道作用,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仅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对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实施计划。结合我国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在不能广泛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是当下最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增强教学内容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内在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面前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方向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审视我国迫切需要进行的媒体素养教育而又缺乏有效平台的外部环境,还是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时代提高教学实效的内在需求,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渗透于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初步了解媒介知识,识别各种媒介信息,养成批判分析、综合评价各种媒介信息的基本素养,并最终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
  1.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及媒介基本知识。媒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媒介性质、媒介信息、媒介法规、媒介道德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便捷使大学生往往沉迷于媒介信息的海洋而无所适从。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媒介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中使学生认识到媒介信息建构的是部分事实而不是全部;分析媒介与商业关系,了解媒介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与技巧,等等。媒介认知中还应包括对媒体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认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作为受众,还是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信息中不能含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内容;信息中不能有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不能宣传迷信、暴力、色情等内容;不能侮辱、诽谤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人的知识产权。即便是在虚拟网络的匿名状态,在享有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力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这些内容,既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
    2.核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媒介分析、辨识能力。媒介分析和辨识强调受众在媒介认知的基础上能掌握批判地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的技能,养成批判地思考各种媒介本质的素养。批判分析的技能根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反思媒介的切入点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各种媒介形态或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可以从文本、机构和受众这三个视角解读媒介世界,引导学生以批判意识来评断各种媒介信息。媒介辨识包括对媒介自身的批判性认识。例如微博,微博以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但是,由于微博内容微小可能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完整性,甚至会造成信息的错误;信息的繁杂、碎片化的表达,也很难引领学生开始真正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只有正确认识到媒介自身的特征与局限,才可能正确利用这一媒介。
  3.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良好的媒介参与、使用习惯的养成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的。对于良好媒介使用、参与习惯的养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技术层面让大学生掌握参与、利用媒介的技术能力,其二是在思想层面让大学生切实了解养成怎样的媒介使用和参与习惯。良好媒介使用和参与习惯至少包括:能够掌握媒介使用时间,不长时间使用媒介、甚至对媒介产生心理依赖;媒介使用、参与多元化,不要仅仅局限在新媒体上,因为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化有助于对媒体信息的真实度、可信度做出理性判断。媒体使用、参与的动机要健康、合理,要将资讯获得、学习需要、休闲娱乐、人际沟通交流等动机相结合,不能一味偏向娱乐、休闲。媒体使用、参与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不抄袭、恶意篡改他人作品、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旨在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理解、辨识、批判、正确使用媒介与媒介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主动推进二者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增强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动意识。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队伍中现有的学缘结构并不能完全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水平;各高校也需要组织教师以培训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地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比如面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和评判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教师自身并未主动意识到由此深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主动学习媒介相关知识,树立教育意识,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融于课程理论教学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获得的信息是所有信息的94%,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感觉器官能够记忆约65%。可见,多媒体的多重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学习效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集合在一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全方位地展开教育。在媒介技术发达的信息社会,课堂不再是学生了解资讯的唯一场所,他们可以从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世界中获取信息。相较于教学任务繁忙而接触媒介有限的教师来说,有时学生掌握着更多的媒介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堂分享各种媒介信息,教师发挥自身在理论性、知识深度性和经验丰富性上的优势进行分析和指导。此种方式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效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和正确使用媒介。
  3.拓展教学思路,以实践性、互动性媒介分析制作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与自主愿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然后在课堂与同学分享,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比如在教师组织讨论时可以鼓励学生准备媒介文本,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就借助直观的镜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比口述更有说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话题讨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经常会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各种大众媒介形式的异同,进而更好地了解各种媒介的性质;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社会常见问题让学生分组拍摄调查影像资料,或者借助网络制作视频专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有可能初步体验到影响媒体制作的种种因素。然后,每组学生将其作品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评价并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用批判、创新的思维来开展互动性媒介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同时深刻地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力量,学会正确地利用各种媒介,从而达到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