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垃圾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网络垃圾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单纯的传统文学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涌现出了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多种新兴文学形式。网络文学既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又是一把双刃剑,相当一部分被称为"垃圾文学"的内容,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规避"垃圾文学"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整个社会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整治,加强网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提升网上文学作者的创作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
【作者单位】: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网络垃圾文学 青少年 网络管理制度
【分类号】:I206.7;G41
【正文快照】: 曾有媒体报道,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突然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1]等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这则消息很快就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度上搜索“当代中国文学”,“垃圾”或“汉学家”等关键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李;;文学:为“可能”还是为“可以”[J];学习月刊;2007年18期
2 张宜雷;;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3 孔会侠;;论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善杰;;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吴英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晋;;文学环境还原——论一种批评类型[J];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8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9 郑燕;;对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10 马长安;;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青;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师会芬;德宏州州立幼儿园文学活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珊珊;萧梁时期京师文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卓心怡;网络文学的信息服务特征、模式及趋势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左玉玮;文学奖励与当代文学[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佳;论数字化出版语境中文学畅销书的生产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4年
7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付兰梅;中国荒诞文学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菁;数字化传播途径下的网络文学读写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4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5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