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论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0

   摘要:中国教育学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在21世纪,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有多种途径:系统梳理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和创造性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学,进行教育创新实验,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理论有效指导教育创造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学学科建设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教育学”一词频频出现,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呼声不断高涨。然而,笔耕论文,“中国教育学”概念还缺乏准确的界定;如何建构“中国教育学”的思路也不太清晰。笔者试图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来建构中国教育学,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国教育理论对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中国教育学,目前有三种理解:一是“中国”的教育学;--是“中国化”的教育学;三是“中国性”的教育学。在这三种观点的背后,隐藏着对我国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评价、教育学发展的路径判断及其发展前景的期待。第一种理解是“中国”的教育学。这是从教育学产生的地域性来说的,与美国教育学、日本教育学、外国教育学等相对应。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试图研究教育学的中国源头及其演变,建构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强调教育学理论的中国背景以及中国效用;极力批评用国外教育概念、术语、理论框架表达中国的教育思想;特别期待通过中国教育学家的自主创新来建构教育学。这种观点的优点就是强调了中国教育学产生的民族文化逻辑和本土实践基础;忽视了教育学理论的共性和国外教育理论中先进性,多少有些固步自封或排外意识。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的存在不能自我证明,必须在与国外教育学的比较中、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在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实践的贡献中才能不断被确认。第二种理解为“中国化”的教育学。大多数学者认为体系化的教育学产生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国教育学,从总体上讲是‘舶来品’。”“引进是教育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中文“教育学”一词也是翻译介绍的。当然,“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是重建本土教育理论。这种观点隐含着国外教育学(主要指欧美的教育学)水平高于中国,其原理适合中国,中国应对国外教育学进行吸收、借鉴、运用和改造。显然,将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学作为中国教育学的主要建构方式是有缺陷的。第三种理解是“中国性”的教育学。“中国学者应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世界性的贡献。教育学的世界宝库中应该有中国的原创性成果,为此,中国教育学人也要为中国教育学界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学界交流时能平等对话、交互影响作努力。”“中国性”作为一种教育学学术上追求的自我定位,是以国际学术界为背景,以教育理论发展逻辑为导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理论特性;是从教育创造人的整体生命和教育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社会需求出发,站在人类教育学发展的制高点上,在与中国教育实践的互动中,追问并解决困扰当代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中国教育学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力量,在世界教育学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这种理解并不否定教育学作为人类教育智慧的共性,但更强调教育学对中国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语言特色和教育实践的特殊性的反应。本文认同并坚持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动力作用和认识人与创造人才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创造学。就教育与外部关系来说,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是动力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首先,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如信念、智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教育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领域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再次,教育不断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提供发展的可能。因此,中国教育学应该研究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教育如何有效发挥动力作用。就教育内部关系来说,教育的本质和过程就是在正确认识人的基础上,使人人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离开了认识人。教育就可能工具化、异化人的本性,因此,认识人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的基本过程。但认识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发展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中国教育学就是要揭示认识人和创造人才的规律,为科学地、道德地、艺术地、有效地创造更多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中国教育学是人本教育学,是真善美的教育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学说。它具有历史性和根源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全人类性和世界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特征。
  
  二、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之必要与可能
  
  中国教育学是世界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1.中国教育理论走向世界的必要性
  第一,在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过程中,增强教育竞争力需要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当今世界,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竞争正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教育竞争。教育竞争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l世纪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教育竞争力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无法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与中国教育理论的滞后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中国的教育理论必须从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生产一流产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角度不断创新,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中国教育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输出还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中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教育理论创新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意义。现在我国教育的实践是世界最大规模、多样化的,尽管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学术的国际影响力非常低。面对西方教育学的强势话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教育和教育理论由弱势地位走向优势地位,并最终能在世界教育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既是中国教育学摆脱被西方教育学殖民化的尴尬境地的惟一选择,也是中国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中国民族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内涵。
  第三,全球化时代需要教育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需要丰富和发展世界教育理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学应该贡献出中国自己的关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和思想。全球化时代,不仅提供了中国全面了解国际教育理论的机会,也为中国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论水平提供了契机。中国教育学不能“自说自话”,必须与其他国

本文编号:2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