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新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2 16:26

  本文关键词:新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教育 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三维目标 表述形式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和成熟的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一些解决简单环境问题的技能,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既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之计。2001年开始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了中小学课程当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论文通过对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新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及环境教育的内涵与地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在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教材专题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科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目标及表述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环境教育内容的特点,并针对特点结合实际提出几点建议。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文献综述法理清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概况,了解了国内外关于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从而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环境教育基本理论,通过对环境教育的内涵研究,总结了环境的概念,环境教育的概念,归纳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及方法,简单分析了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第三部分是对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首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前言”及“课程目标”进行分析明确了课程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其次以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及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人教版地理新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目标及表述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对教科书环境教育内容的统计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出了新版初中地理教科书环境教育内容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对初中地理教师的建议:根据前章分析出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环境教育内容的特点,结合实际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设计了两个环境教育案例。并针对环境教育内容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为地理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是结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全面渗透了环境教育,可以成为环境教育良好的载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培养环境技能的需要,更是解决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素材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
【关键词】:环境教育 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三维目标 表述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5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研究背景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国内研究现状12-14
  • (三)研究思路14-15
  •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15-18
  • (一)环境的概念15
  • (二)环境教育概念15-16
  • (三)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任务、原则与方法16-18
  • 1.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任务16
  • 2.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原则16-17
  • 3.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方法17-18
  • (四)初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功能18
  • 二、初中地理教科书环境教育内容分析18-28
  •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环境教育内容分析18-20
  • 1.“前言”分析18-19
  • 2.“课程目标”分析19-20
  • (二)初中地理教科书(人教版 2012、2013)中环境教育内容分析20-26
  • 1.环境教育内容结构分析20-24
  • 2.环境教育目标分析24-25
  • 3.环境教育内容表述形式分析25-26
  • (三)初中地理环境教育内容特点26-28
  • 三、对初中地理教师的建议28-40
  • (一)初中地理环境教育案例28-39
  • 1.案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28-32
  • 2.案例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32-39
  • (二)对地理教师的几点建议39-40
  • 四、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成人非正规环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林媚珍;构建环境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探索;2000年11期

3 潘安定,罗就群;关于设立高师环境教育专业的探讨[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4 果秀敏,刘卉闵,牛延锋;加强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年04期

5 张京顺,王丰年;环境教育探析[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张坤民;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贺《环境教育》成功创办5周年,大步迈向新世纪[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7 阎伍玖;面向21世纪高等环境教育刍议[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8 翟伯龙;渗透环境教育的六个有利时机[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9 胡国儒;环境教育审美化初探[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10 曹慧丽;让孩子们有一个绿色的梦——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玉;孙学良;王清海;;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教育[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时军;;我国环境教育立法问题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玲;;浅谈在环境教育中的幼儿意识与行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4 周冰;;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看环境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5 王小玉;孙学良;谢静;;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教育[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洪文治;;小学科学课中的环境教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祖荣;;论新世纪环境教育的内容取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武建勇;张凤仙;;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初探[A];中国鸟类学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9 汪国英;;普通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张进;;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鹰;要深入研究环境教育的新课题[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浙江省椒江一中 邵文其;浅析环境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杨咏梅;我们的环境教育 教了什么?漏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李剑;环境教育应走向正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崔建霞;方兴未艾的环境教育[N];学习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宗建树 李庆生 杨晓娣;黑龙江夯实全民环境教育桥头堡[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刘晓星;打造全民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记者  叶滨;我市开展全民环境教育[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霍峰 本报通讯员 刘桂妮;我市设立百个环境教育基地[N];青岛日报;2006年

10 姜琼仙;把环境教育作为必修课[N];云南政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时军;环境教育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久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我国环境教育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赵善俊;日本环境教育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臧辉艳;美国环境教育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杨丽丽;影响中学环境教育实施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瑞波;河北省曲周县高中环境教育的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蔡明波;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都晓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玉飞;生态学视野的环境教育课程[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丹丹;借鉴日本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环境教育模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桃英;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79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079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