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专业发展背景下的交互式数学名师工作室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10:31

  本文选题:教师专业发展 + 名师工作室 ; 参考:《鲁东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背景下,“名师工作室”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以知名教师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名师工作室”不但能促进名师自身的成长,更能够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的加大,名师工作室发展迅速。目前,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名师工作室的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行政组织的“线下教研室式”名师工作室,另一类是基于网络的“线上展示平台式”名师工作室。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网络具有的环境开放性、内容丰富性、交流互动性等特征,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传统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以“交互、共享、协作”理念为引导,研究线下实体与线上网络相融合的交互式新型名师工作室的建构问题,以指导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本文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是对研究中涉及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的介绍。第三章是文献综述。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特别是名师工作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四章是对当前运行的名师工作室较为全面的介绍。鉴于目前文献里多是对实体工作室的介绍,本文则以一个网络工作室---“齐鲁名师工作室”为例,进行实证调研分析,着重介绍了“齐鲁名师工作室”的个案---“齐鲁名师孙晓俊工作室”的具体运行情况。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了“交互式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概念,建构了新型名师工作室的模式。内容包括:建构背景、建构理念、建构目标、建构模式、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建构策略等。第六章是本文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基于“交互式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概念和模式,以在“齐鲁名师孙晓俊工作室”基础上创建的“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展示了线下实体名师工作室和线上网络名师工作室相结合的交互式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功能模块及其实践案例。第七章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以及对建构交互式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一些建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basic education, "famous teacher Studi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teachers.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famous teacher Studio", which takes well-known teachers as the leader, the backbone teachers as the core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as the purpos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famous teachers themselves, but also play the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of the famous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of young teachers. The famous teacher Studio has become a booster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he country, the studio of famous teachers develops rapidly.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famous teachers' studios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by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one is the "off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studio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online display platform" master studio based on the network. The two model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network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environment, rich content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which opens up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ous teachers' studios. Based on the ful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mous teachers' studios,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idea of "interaction,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ve new famous teacher studios, which combines the offline entities with the online network.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 are introduc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famous teacher studio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statu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operation of the famous teachers studio.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literature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hysical studio, this paper takes a network studio, the Qilu famous teacher Studio,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ase of Qilu famous teacher Studios-Sun Xiaojun Studio, Qilu famous teacher. The fifth chapter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ve famous teacher studio, and constructs the new model of famous teacher studio. The contents includ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construction idea, construction goal, construction model, safeguard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e sixth chapter is another core content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odel of "interactive famous mathematics teacher studio", the "Weihai Sun Xiaojun famous teacher Studio"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Qilu famous teacher Sun Xiaojun Studio". The function modules and practical cases of interactive mathematical master studio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offline entity master studio and online network famous teacher studio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work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athematics teacher studio.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丹丹;陈向东;张际平;;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4期

2 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年10期

3 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4期

4 陈滔娜;;学习共同体与和谐课堂的创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向朝春;;教师如何建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18期

6 王火炬;;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7期

7 张桥银;蒋泽标;;浅论学习共同体[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南腊梅;;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2期

9 黄英;;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途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0年06期

10 贾文岩;;“学习共同体”的生态建构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波;;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雨晴;;谈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尉姬玲;;语文课构建学习共同体之我见[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史建英;;如何在低年级创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5 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 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吴风华;;试论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7 李磊;黄菊辉;;构建党员学习共同体 促党支部文化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8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树春;;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王艳玲;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建设校长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安徽省芜湖师范附属小学 陈红梅;如何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记者 徐宜军;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学习我做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闫晓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学习共同体 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学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常春晖;“学习共同体”为中兴解题[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张艳 本报记者 薛婧;突破传统格局 建学习共同体[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蔚;网络课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向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杰;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彦美;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文祥;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南南;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引领”学习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荣;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任秋丽;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洁;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10 孙靖;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3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073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